立即捐款

對天花與天花疫苗資料補充

以下文章是想為我之前所寫有關疫苗正反理論分析作一些有關天花資料補充,從中得到一些有趣的資訊:1)天花似乎有爆發期(19世紀的歐洲)與非爆發期(16世紀的歐洲),直到上世紀才漸漸消失(暫時/永久?),而且未知是牛痘還是弱化天花病毒的功勞;2)天花疫苗的效力及期限其實不高,一來不能終身免疫(真正染病的卻可以),二來連醫生都不信(所謂5至7年有效期),即使在有效期內要接觸天花病人又要再打(多多益善?)。

要找其他相關資料可以看看維基天花的條目。

------------------------------------------------------

資料來源:Frederick F.Cartwright、Michael Biddiss/著, 陳仲丹,周曉政譯《疾病改變歷史 DISEASE & HISTORY》<天花:被征服的的征服者>(香港,三聯,2005年06月01日),P89-115。

天花可分為三種:重型天花(Variola major),輕症類天花(Variola minor)及牛痘(Variola Vaccinae),牛痘是從牛身上感染的,對人類沒有太大的傷害,輕症類天花是常見於該病流行的區域如16世紀歐洲的傳染病,殺傷力普通,重型天花則多見於初次接觸天花病毒的區域如16世紀的美洲,因該地區的人口沒有此病的免疫力,染病時情況兇險,死亡率高。不過不論是那一種,只要真正感染過(而非接種)一次並且復原後,都會對以上三種天花終身免疫,接種也就只在此一認識上而產生的。

儘管在整個16世紀歐洲常見的是輕症類天花,但到了17世紀後卻成重型天花流行的天下(原因可能是人們把傳到美洲的天花重新傳入),對兒童的危害尤甚,為因天花而死亡的人口類別之冠。(來自維基天花)16-18世紀,每年死於天花的人數,歐洲約爲50萬人,亞洲約爲80萬人,而整個18世紀歐洲人死於天花的總數,則約在1.5億人以上。

傳說最早使用種痘這種防天花的防病手法是印度人,中國人於10世紀從印度學習此術,把輕症類天花病人快乾的痘瘡上取下痂並把痂碾成粉,把粉吹到受接種人的鼻孔中,而歐洲(英國)人則是到18世紀才有此類技術(但方法有點不同),從天花病人的膿包中取出濃液,再把濃液放到受接種者的手臂切害處(人為傷口),讓受接種者患上較輕型的天花,使其復原後對致命的重型天花免疫,雖然這種技術受部分貴族信賴,對大多數接者都沒有嚴重危害,可是初期大部分人對此表示懷疑,實際上因接種而導至天花傳染的機會增加(多人患病>多人傳染),再加上始終還是有人會因注射而死亡,因此不太受大眾歡迎,要過了一段時間後,人們發覺看到種痘對減少天花死亡率有正面作用時才對此法有一定的信心。

以上這種以人為取種對像的方法為「人痘」,但其弱點很大,因為一定要找到患上輕型天花病人才可以取種,而且即使是輕型的天花有時也會在某些人身上導至重型天花而致命,甚至有英國議員說若停用人痘,天花不會爆發之說。在偶然的機會下愛德華·詹納發現了牛痘(1798年),這種病比輕天花的毒性更溫和的同類,其安全性比人痘更高,不過與人痘一樣,此法推出初時受到人們的反對及懷疑,包括種人痘的醫生(利益受損),教會及社會大眾(迷信/害怕得到牛的疾病),人痘直至1853年才在英國被禁止使用。另外由於技術限制,沒有利好的「保種」方法,再加上為平息大眾的恐懼,人們實行此法時只有第一批受種者是直接從病牛身上取種,其他人則從已接種牛痘者身上取種(臂對臂),但這法會增加人們從別人身上感染像肺結核、梅毒等傳染病的風險,而這種分種方式也會削弱原本毒性溫和的牛痘,使其失去作用,此問題直到英國制定動物痘曲法,飼養專用作耳種的的牛,以及使用甘油保存接苗(1881年發明,1898年禁止舊式臂對臂接抾)後才得以解決。

在這裡還有一些事是需要補充的,因為牛痘接種很多時並不是單純的牛痘,而是混合了天花病毒的混種(英國醫生威廉.伍德發明),人們對此產生了疑惑:究竟是牛痘還是弱化天花發揮防病作用?另外接種牛痘實際上不能像感染天花般帶來終身免疫,在天花「絕種」前,醫生建議人們每隔5-7年注射一次,而且一旦接觸過天花病人又要重新注射一次。

原文: http://richardfx.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