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特區十年史 - 1.5 八萬五災難 (連載中)

第一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1.5 八萬五災難

金融風暴過後,董建華政府即時面對一連串經濟難題--如何振興經濟?怎樣解決守住聯繫匯率的代價(詳見第二章)?樓價已跌了一半,建屋大計還繼續嗎?

眾多問題中,董建華首要面對的是樓市大跌。其時不少市民對金融風暴期間股市和匯市的驚險感覺陌生,純粹認識了一個名叫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國際「大鱷」,跑到香港來「搗亂」。市面只有零星擠提潮,「官鱷大戰」期間社會更是如常運作。可是樓市大起大跌卻對人們有切膚之痛,也觸動香港人的神經--畢竟置業是不少人一生最大的投資,隨時把兩夫婦足足一半以上的收入拿去「供樓」(償還銀行樓宇貸款)。金融風暴前的兩輪炒風,已激起小市民強烈不滿,打工仔買不起房子,投機者卻把樓房丟空炒賣。於是有人在立法局門外放置「詐彈」(假炸彈)以示不滿,房屋司黃星華也收過恐嚇信。九六年底,董建華還未「當選」時,記者已在追問他和其他「候選人」的房屋政策。董建華就職以後,近半市民希望他在首份施政報告裡,優先處理樓價問題,遠遠拋離其他民生或政治議題。

其時社會提議兩類壓抑炒風的措施:一類是施行干預市場的政策,例如徵收物業增值稅等,阻延炒家入市或增加炒樓成本;另一類則是增加土地供應,紓緩供不應求的市場。前一類措施在港督彭定康面對首輪炒風時(九二至九四年)曾用過,惟其後樓市死灰復燃,成效受質疑。董建華則傾向第二類方法,趁著北京在主權移交後不再規限賣地數目,大量增加土地以打擊炒風。只是這個治本之道不能救近火,非得等待兩至三年的建屋期才見效,因此他上任前(九七年一月)曾勸戒市民不要心急買樓。

無奈董建華口中的「非理性樓價」持續攀升,使等待接任的他急不及待繞過快要撤離的港英政府,競自宣佈委任梁振英擔任房屋政策小組召集人,準備上台後放手大幹。就在七月一日凌晨的就職典禮上,董建華宣佈日後被千夫所指的「八萬五」建屋宏圖--未來十年之內,每年興建至少八萬五千個公私營住宅單位,並同時把市民自置居所比率,由五成增至七成。整整一百天後(十月八日),董建華宣讀首份施政報告,詳細列舉「八萬五」大計的指標,揚言:「我們有土地,有財源,有決心,有何理由做不到呢?」,做不了的話,將「有人要負責」。

首份施政報告公佈後,大多數市民頗滿意「八萬五」計劃,只有部份人抱怨大半年前聽從了他的呼籲,沒有急於買樓,結果眼巴巴看著樓價繼續飆漲,錯過「上車」的機會,為此董建華向公眾表示遺憾。輿論則認為「八萬五」算是溫和及恰當之舉,倒是質疑政府究竟有沒有能力執行這項大計,剎那間大興土木。在這期間,樓價一直在頂峰徘徊,絲毫不受「八萬五」影響,只有成交量開始下降。一些人甚至在董建華宣讀完施政報告後,渾然不覺「八萬五」會打擊樓市,繼續排隊買新樓(炒樓?)。豈料半個月後,金融風暴驟然襲來,國際炒家如前所述那樣分途狙擊港元和股市,扯高利息。對利率十分敏感的樓市立即受牽連,泡沫被戳破。來不及躲避的炒家只好紛紛撻訂,蝕賣物業,地產商也大幅割價兜售新樓盤,使樓價嘩啦嘩啦的跌個不停,從此一蹶不振。

最初社會樂見高昂的樓價下挫,回到「合理的水平」(畢竟樓價六年內升了一倍半)。可是樓價不住下挫,逐漸使人感到不對勁。縱使民主黨的房屋事務發言人李永達覺得政府不應因「暫時的跌市」而放棄「八萬五」,但越來越多人質疑董建華應否繼續執行十年建屋大計。政府也進退失據,這邊廂官員公開聲言「八萬五」不變,公營房屋(包括居屋在內)依舊大規劃興建,數量一下子大增一倍多,那邊廂卻又生怕私人樓宇市場「硬著陸」,背道而馳地「托市」。政府先是取消拍賣中環添馬艦的黃金商業地段,繼而在九八年六月宣佈停止賣地九個月,以及停建夾屋。與此同時,政府不斷擴大資助市民置業貸款的名額,取消部份打擊炒樓的措施,並藉著「按揭擔保計劃」、准許地產商提供「二按」等,讓置業者付少點首期便可「入市」,誘使人們去買樓。

花了一連串功夫,加上地產商為勢所逼,爭相減價促銷以套回現金後,樓市終於在九八年底暫時穩住,只是樓價已經比一年多前的高峰期下瀉了一半。其時董建華不敢明言「八萬五」政策已在動搖,由打擊炒樓逐步改為「托市」。按照中央政策組顧問練乙錚日後揭露,董建華聽從了新聞統籌專員林瑞麟之言,不肯向公眾宣判「八萬五」已死,連下屬也懵然不知,最終鬧出風波來。OO年六月底,董建華被傳媒追問「八萬五」何去何從時,他才坦承早在九八年他已經不再提起「八萬五」,所以「八萬五」已經「不存在」了,登時惹來全城痛罵,責難他秘而不宣。一眾高官也錯愕不已,因為行政會議召集人、也是被外界認定為「八萬五」始作俑者的梁振英,數月前才說「八萬五」仍是長遠目標。事實上,政府在九九年居留權爭議時,曾明言一百多萬人湧來香港的話,便無法完成「八萬五」計劃的七成市民置業目標,足見政府內部也不知道董建華放棄了建屋大計。鬧出「不存在」事件後數天,梁振英還在堅持「八萬五」是長遠目標,另一名行政會議成員唐英年也替董建華辯護,指董建華在訪問中沒有說過「取消」二字,只是增加計劃彈性而已,結果要勞煩董建華再次申明「八萬五」真的「不存在」了。自此以後,董建華在房屋事務的權威蕩然無存,人人皆言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混亂不堪,講一套做一套。

到了今天,「八萬五」已被香港人視為董建華任內頭號劣政,一輩子揹上摧殘樓市的罪名,下台數年仍有小學生在電視問答比賽中,把「八萬五」當作鴕鳥政策的同義詞。有人替董建華呼冤,說九七年十月的金融風暴才是樓市暴跌的元兇,董建華只是欠運地在風暴前夕,剛巧公佈「八萬五」大計而已。這種說法不無道理,既然過去的樓市是泡沫,即使董建華不公佈或施行建屋大計,泡沫早晚會爆破,而金融風暴扯高的三百厘利息正是戳破泡沫的一根刺。更何況地產商本身也趁著樓市熾熱多蓋樓房,使九九年起供應量倍增,樓價受壓。但這不等於說「八萬五」跟樓市崩潰毫不相干,當「外圍因素」把樓市泡沫戳破,那便是考驗董建華如何應對的歷史時刻。結果董建華在「托市」和壓抑樓價之間舉棋不定,不肯完全放棄建屋大計以穩住樓價,每次停止賣地和停售居屋只是維時數月「試試看」,要遲至O二年底才狠下決心實行「孫九招」。如此一來,樓價跌個不停,不少人嘗到樓市大跌的苦果,漸漸由支持「八萬五」打擊炒樓,轉為痛罵「八萬五」摧殘樓市。偏偏殘局未能收拾之餘,董建華沒有老實告訴市民和部下他打退了堂鼓,弄出「八萬五不提就不存在」的公關大災難,導致民間公憤,並賠掉整個政府的公信力。「不存在」這三字更不時被香港人拿來揶揄高官,哪怕董建華已經下台,人們還是照樣用「不存在」來諷刺特區政府虎頭蛇尾的處事方式。

〔圖表九 住宅樓宇買賣合約宗數 1996年10月-1999年1月〕
〔圖表十 中原城市指數 1996年10月-1998年12月〕
(圖表請參考本人部落格 http://hk9707.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22.html

(其他篇章見於本人的部落格 http://hk9707.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