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追縱調查﹐還是公關手段?

追縱調查很難做?雖然市建局方不斷以做不到、連絡不上為藉口,該局在社會、立法會和街坊力迫下,重建後對受影響的居民的追縱調查終於有眉目,除了深水埗海壇街外,觀塘亦有同類的調查。

根據報章的報導,「市建局跟進130名自住物業業主獲賠償後的置業去向,調查發現,40%業主在觀塘重置物業、於將軍澳、九龍東置業的則分別佔15%,其餘30%人士則在其他地區置業」(24-6-09文滙報)

2005年,觀塘區議會出版的「居民對觀塘重建區的憂慮及期望報告書」指出有64.5%希望原區安置(22.6%則無所謂,10.5%不希望回遷觀塘),現在只有40%業主在在觀塘重置物業。對比兩項數據,起碼24.5%的街坊不能滿意地或被迫離開觀塘,現金賠償的「安置」機制,沒有「樓換樓」的選擇,變相降低重建居民的生活質素。

市建局説賠贘要七年樓齡,但觀塘有這七年樓齡的樓嗎?唯一較接近的是海天苑(1998年落成),其餘裕民中心、麗港城都是十多年樓齡,市建局真得能滿足賠償等於七年嗎?樓齡這個問題,市建局為何不公開呢?

期次,現行重建中被人詬病,就是趕走街坊,將他們趕離市中心以外。現時觀塘市中心是近港鐵、診所等社區設施和處九龍東中心位置,就是安置於觀塘區四成居民,沒有機很大機會遠離市中心,竟然街坊搬到哪裏去呢?

最後,一些特殊社群的安置問題。老人、少數族裔等弱勢社區又怎樣安置呢?如觀塘為數甚眾的印尼、南亞裔人仕呢?42%(見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II)的居民為租客、二房、三房客,他們都是非業主,他們的安置又怎樣呢?

追縱調查可以不淪為公關工段,但必須要有誠意,誠意就是問責性,這建基於透明度和公開,現時這種「自己查自己」的做法,只是宣傳方法,不是解決重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