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風暴書展·書展風暴

星期二到了香港,觀摩「第二十屆香港書展」。由於時間關係,我只能在書展結束前最後一小時十五分鐘內隨便買了四本書,拍了幾張照片,就回澳門了。

這次寫書展重要的不是我買了什麼書,而且這次書展本身。當中最具爭議性的話題,相信是「少女模特兒」進軍書展了(原來的用詞的首字需要在電腦字庫無法輸入,如果「少女模特兒」這種描述看官認為不夠地道的話,請見諒)。香港的學術界、教育界對此已經作出深入的討論了,不再贅述。不妨由我們書展本身出發,探討我們當前閱讀的問題和出路:

書展究竟是一種什麼行為?現在看來似乎是書籍的推介、經銷和業界的交流,是一種商業行為多於文化行為。我們所追求的,可能是多少人來過書展?書商們的生意多少?達成了多少項目配對協議?不論是香港書展,還是澳門的什麼「書香文化節」,大家都可留意到,多數攤位的設計是把書脊朝上的擺放。雖然這容許在相同的面積放更多的書,但也犧牲了翻閱書籍的空間。別人的手很容易就你前方伸出去找書,造成不便。更差的是在最後一天的時候,有些書簡直是東歪西倒,形成了書山。買者要手挖才能找到書檢驗(可能連看都已經算不上)。另外,書展場地,為了讓人流疏散更快(這是比較好聽的理由),都把通道造得寬闊,場內沒有提供可以真正坐下的地方:要麼你要離開展場到餐廳去,要麼你要靠牆而坐,看著人潮在你面前流過,或者佔用別人作講座的椅子來坐,才能看得舒舒服服。

我們除了要批評書本的內容質素下降以外,書展的空間安排,以至是我們的閱讀環境狀況亦值得我們思考:我們的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提升居民的生活素質,閱讀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但我們一來閱讀的東西很多都是功利取向的,或者是欠缺思想性的;另一方面,我們的閱讀空間亦不好:我們為了買一本書,有時要跟別人「爭餐慒」。相反,圖書館同樣擠迫,但其實很多人都是在看報紙、上網、做功課。我不反對真正喜愛閱讀的人,為好書一擲千金,也不否認討論是學習的重要一環。但是,我們缺乏的是一個合理的閱讀空間。在時間方面,很多人平日閱讀的時間或許很少。比較常提及的成因,包括了教育制度,以及社會經濟的結構。當我們的大多數居民仍然要為口奔馳,要他們過一種沒有物質基礎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就可能有點強人所難了。

另一個比較突出,而較少人提及的是,華人知識層面的狹窄問題。我們的出版物其實並不少,而英語,姑勿論成果如何,也是兩岸四地學生的必修課程。問題的表徵可以反映在兩方面:一是我們的教育制度,並不鼓勵獨立思考,亦過份強調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二是中文本身存在的一種缺陷。由於語言結構以及歷史的因素,中文比起歐洲諸國的語言,比較孤立。要把外界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翻譯工作者的負責非常重,但偏偏我們的翻譯工作者,絕大部份從事的是中英翻譯。這雖然反映了當前世界的政經趨向,但站在強調文化力量的今日,這對我們更公正地了解世界並沒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