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特區十年史 - 1.20 欽點的傀儡 (連載中)

第一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1.20 欽點的傀儡

就在九六年底,公眾除了關注不斷飛升的樓價外,也有留意他們沒有投票權的首屆特首「選舉」。這場「選舉」表面上體現了「港人治港」的精神,比倫敦不問香港人意願而直接委派港督的做法進步,但北京卻生怕出亂子,擔心放手讓香港人自己選舉的話,會選出一個不聽話、不能信任的人來當特首。為了保證「選舉」不會出岔子,中共設計了一套關卡重重的「選舉」制度--先組織由「自己人」為主的四百人進入選舉委員會(選委會),然後讓這四百人代表全香港六百萬市民選出特首。「候選人」也得經歷兩次考驗,先要取得五十人提名,「過濾」一下,才有資格競逐(李福善便因此給踢出局)。

這還不止,中國政府還做了一些遊戲規則以外的「小動作」,先放風聲暗示地位僅次港督、民望最高的布政司(政務司長前身)陳方安生得不到北京的青睞,沒可能當特首,再由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粉墨登場,在九六年一月拍攝「籌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成員大合照後,上演一幕「眾裡尋他千百度」的鬧劇,站起來左找右尋,終於察覺董建華站在一角的蹤影,主動走過去跟董建華握手,暗示這位上海同鄉乃是他的屬意人選,也讓普羅大眾首次認識董建華這個名字。事實上,數年前董建華已被彭定康委任為行政局(行政會議前身)議員,今天看來,這似乎是中、英兩國之間的默契,讓董建華學習一下政府運作--儘管董建華從沒學到丁點彭定康的開明作風。

不過那時候沒有多少人看穿北京的把戲,甚至乎政圈也流傳中國駐香港的組織「新華社」(中聯辦前身)不欲董建華當特首,推舉了另一位「候選人」法官楊鐵樑對撼。與此同時,盛傳計劃五年或十年後欲當特首的吳光正明知陪跑,依然落力認真參與這場「選舉」,還仿效民主國家那樣,列舉政綱和面向群眾,催使其他「候選人」也跟著模仿,一同把「選舉」氣氛推高,成就董建華為民望最高的「候選人」。說到底,香港人從未嘗過選舉港督,難得諸位特首「候選人」肯顧及普羅大眾的心聲,於是人們對這場「選舉」尚算受落,漸漸把民主黨推舉的「民間特首」司徒華冷落一旁。

只是不管這場「選舉」有多熱鬧,終究是一場欽點遊戲。到了最後關頭,「懂時務」的數百位選委會「俊傑」當然「識做」。不少提名楊鐵樑或吳光正當特首的「精英」,在九六年年底投票時紛紛「選擇」董建華,讓他以三百二十票高票「當選」。陪跑份子楊鐵樑和吳光正的得票,竟比提名所需的五十票還要少。中共扶植的民建聯主席多年後便直認他曾提名吳光正,但沒有說明最終投票給那一位。這樣子的鬧劇,無怪乎另一名特首熱門羅德丞得悉失去北京的默許後,識趣地在「競選」前夕打退堂鼓,免得陪跑。無論如何,熱情過後,人們對特首「選舉」的美好印象破滅,漸漸看清「小圈子選舉」的本質。而北京設下的「選舉」關卡和一連串小動作,更是坑害了董建華,使他蒙受欽點的污名。如此一來,披著選舉外衣的董建華,骨子裡得不到全體市民的授權,其認受性比唐寧街委派過來的港督還要低--畢竟中國政府曾聲稱香港在脫離殖民統治後,便進入「當家作主」的年代,香港人對「自己人」中國的要求,自然比殖民者英國高。因此人們可理解倫敦委派港督,卻難以接受特首由北京欽點。

本來香港人對追求民主的欲望不大,但求主權移交後能保留舊有的制度和自由便可。倘若董建華像港英時代那樣,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民主和市民認受也不一定出亂子。偏偏董建華上任後不久即遇上金融風暴,經濟低迷,而他卻一直無力帶領香港走出困境,民間的怨憤便累積起來。與此同時,群眾開始質疑這位欽點的特首為了要償還曾投票給他的「政治債」,偏袒個別圈子,使董建華無力領導整個社會去克服眼前難關。加上中央領導人接二連三地高調「挺董」,睜眼說瞎話的高度讚揚董建華的「功績」,把香港人氣煞。結果香港人順籐摸瓜撕破首屆特首「選舉」的假面具,揭破「當家作主」的謊言,董建華的民望也就理所當然地江河日下。

事實上,董建華本身的背景也委實給人太多口實。身為船王董浩雲的長子,繼承父業(東方海外)後險遭破產厄運,幸得首富李嘉誠和另一名後來躋身國家領導人之列(政協副主席)的「愛國商人」霍英東在八十年代伸出援手,才倖免於難,從此董建華背負了「原罪」。當人們目睹董建華不經競投,私下將「數碼港」批給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承包,以及九九年聽從霍英東的兒子霍震霆鼓吹,在缺乏條件和明知虧本下倉卒申辦O六年亞運會,碰了一鼻子灰而回,不禁令人懷疑董建華對友好唯命是從。

隨著金融風暴後貧富懸殊擴大,普羅大眾生活艱難,小商戶也生意難做,唯獨城中巨富的財富卻穩如泰山,每年仍賺取數以十億計的龐大利潤,倒閉的盡是中小型公司,逐漸使人覺得大商家欺壓小市民。曾受萬人景仰、被歌頌為「超人」的富豪之首李嘉誠,頓成民眾的頭號目標,氣得他多番指斥傳媒與政客在「大合唱」(針對他),並威脅減少在香港投資。群眾則不忿地反諷李嘉誠把香港淪為「李家之城」,社會上下變得水火不容。再加上政府審批「數碼港」的過程偏私、官員又屢屢在地產商要求下才推出穩定樓市政策,掀起「官商勾結」的疑雲,越來越多人認定董建華只會袒護大商家,讓他們謀取暴利。好像董建華上台不久,李嘉誠便藉地基有溶洞為由,廉價取得馬鞍山的酒店地皮(即今天的「海澄軒」),惹來一時爭議。後來鬧出「八萬五早已不存在」,另一大地產商李兆基卻不違言他早就知道,小市民卻蒙在鼓裡。剛好相反,澳門新特首何厚鏵就敢於從賭王何鴻燊身上奪去獨家賭場牌照,開放予全球競逐,直把只向富豪低頭的董建華比下去。

更糟的是,董建華連大商家之間的利益衝突也無法擺平,彼此傾軋的消息時有所聞。他把數碼港私下批予李澤楷已惹來其他富商強烈不滿,O二年胡應湘更為了爭論是否興建港珠澳大橋,跟李嘉誠的頭號助手霍建寧公開對罵。同年更有七大地產商聯手批評李嘉誠旗下獨家供應香港島電力的港燈集團,收取特別昂貴的電費。適值O三年政府修改證券條例,暴露了李嘉誠竟是董建華家族生意的第二大股東。既然董、李兩家關係如斯密切,而李家的生意在經濟衰退裡仍能一帆風順,蒸蒸日上,其他富豪和普羅大眾難免懷疑董建華政府把利益向李家傾斜。例如原先支持興建十號貨櫃碼頭的董建華,最終不了了之,即被質疑是保障李嘉誠的貨櫃碼頭生意。結果董建華跟富豪的關係弄得一團糟,裡外不是人。

(其他篇章見於本人的部落格 http://hk9707.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