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周記:「忽悠」Economy

由連串美國投資銀行破產觸發的金融海嘯轉眼一年過去,坊間亦見不少回顧文章。惟細看之下,其重點竟多是從各國大灑金錢角度,從啟動內需角度去解讀,慶幸危機渡過了,好個大團圓。克魯明常被引用,可是引用的角度就是作為簡化的「新凱恩斯」主義者,以增加貨幣,增加財政投資作為重點。而這種角度在我看來,似乎並未真的觸及金融海嘯教訓的核心。

奧巴馬今年當上美國總統,背後有賴兩位重量級經濟學家,分別是史迪格里玆和克魯明。他們的經濟政治評論,對布殊治下的經濟問題作出尖銳批評,指出從稅制到教育到醫療到國防外交,布殊政策無不使美國經濟墮進深淵。他們推舉奧巴馬,就是要從這整套錯誤政策拉回,讓美國經濟不致於萬劫不復。那麼,布殊政策出了甚麼問題呢?我嘗試用「忽悠」Economy 一詞作為問題的一個歸納。

若有看內地報刊的朋友,大概對「忽悠」一詞不陌生,其意思就是「折騰」。比如回顧中共當政六十年,前三十年就是不斷搞運動把人民「忽悠」;後三十年為何經濟起飛?就是政府少了點把人民「忽悠」。跟廣東話的「玩謝」、「老點」有點似。有人更把這詞聯上莊子的《應帝王》篇,當中混沌被鑿七竅而死,負責鑿竅的兩名好事之徒的名字是「忽」和「倏」,取其音轉化便成「忽悠」了,折騰意義一貫。

布殊的政策出了甚麼問題呢?對於一些「經濟人」,喜歡拿 GDP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標準 ,在布殊上任伊始的2001年,美國GDP 是 US$10286 b (illion),到離任的08年,升至US$14,441b,升幅近40%,這是不錯成績吧!若跟前任總統克林頓在任八年上升49% 比較,兩者相距不算大。可是若我們比較的是實質經濟增長,則克林頓的升幅是31%,而布殊只有17%。這表示布殊年代的所謂經濟增長水份很高,很多不過是來自通貨澎脹,即人民要花上更多金錢,才能獲得原初的服務。這些虛假「增長」,正是史、克二人評擊布殊政策的核心。為何要評擊?因為這些政策莫不削弱美國長遠競爭力,令美國經濟長期陷入泥沼。

首先是教育,在2000-2001年度,美國公立大學的學費每年平均是US$8439,到07-08 年度,學費飆升至 US$13589,升幅達61%。私立大學,則從US$22240,升至 US$32307。即四年公立大學學費要花上42萬港元,私立大學便要過100萬港元。學生不是可以申請助學金嗎?可聯邦助學金 Pell Grant 只資助三份一學費,更且關卡重重。學生不可貸款嗎?利息年年上升,08年時竟高達 6.8% 。美國的教育被布殊高度產業化。結果是怎樣?就是成了很多中下層家庭的重擔,很多學生被迫放棄學業,就是讀上的,揹上沉重債務,花上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還清,更令美國的人才青黃不接,這樣的教育政策不是「忽悠」是甚麼?

其次是醫療,在2000美國家庭醫療保險的平均開支是 US$6348,到2008便成了US$11480,升幅80%。美國人獲得了更好的服務了嗎?不是,越來越大比例的開支是花在保險行政費,弄得醫生團體也要抗議。布殊更透過法案,不准國民拿保險金到加拿大買同樣的藥物,令美國病人支付全球最昂貴的藥費。這算不算「忽悠」式醫療產業?

教育、醫療、基建、科研整體開支脹面上升1%,可扣除通脹後實質下降2%。錢花到何處?一大開支正是用於對伊拉克戰爭,至2007年,美國官方數字已達 US$500b,史氏推算,若計上隱性開支,最終費用將達US$2trillion。軍事開支雖大,十億十億的給了軍事企業,可前線軍人,更常埋怨軍備不足,部份更要自資買避彈衣,資源錯配問題嚴重,正是布殊整體政策的縮影。在布殊離任前,伊拉克早被証明沒有大殺傷力武器,然派往軍隊,竟是阿富汗的10倍即15萬。難怪克氏稱共和黨全是「蠢人」,不是沒道理的。

還有稅務問題,亦是史、克二人批評布殊政策的重點。為甚麼聯邦政府這麼窮?沒錢投進教育降低學費,沒錢提供學生低息貸款,沒錢投進醫療促進國民健康,更沒錢投放基建,就連科研也喊錢荒…因為布殊不斷推出減稅方案。史氏指出,甫上台,布殊的減稅方案,便讓年薪百萬者享有高於平均數30倍的稅務優惠,到2012年,當低下層獲得US$45的減免稅務,年薪百萬者的減免將會是 US$162000。布殊稱這樣可以刺激私營經濟,可現實只令更多資金投入泡沫經濟。美國樓市在布殊年代屢創新高不在話下,油價更從2002年二十多美元一桶升至2008年百四美元一桶 (然後迅即回落至40美元),這樣的經濟增長對國家有何好處?其效果不過是把人民折騰,高昂租金,高昂營運開支更對中小型實體經濟帶來沉重打擊。

說了半天美國,可我一不是到那裡讀書,二又不是在那裡住,享受不了那裡的醫療和福利,說這麼多為甚麼?就是為了慨嘆當美國把金融海嘯問題看清,要從泥沼走出來,而我們身處的香港和中國似並未從金融海嘯看清教訓。香港特首要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可對當中利弊從不探討;熱錢湧進帶來股市泡沫、樓市泡沫,官員回應沒有問題;國家繼續推動內需,就是有錢的買樓、買股、買車,無錢的則繼續為教育、為醫療、為住屋,甚至為兩餐苦惱;經濟學者繼續市場萬歲論,而全忘了經濟就是資源分配問題,好的經濟就是資源如何最優化,就是達至社會整體最富裕健康,就是社會潛能得到最大發揮的經濟。此所以克魯明和史迪格里玆自稱自由派,自由如何達致?就是讓人民能更容易地獲得教育,獲得醫療,獲得安居之所,從而開展適合他們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以市場或國家之名把人民「渣乾」、「忽悠」、折騰。

當美國要改弦易轍走出「忽悠」Economy的泥沼,我們卻正在這樣的泥沼上擺上盛宴。接下來是中國世紀?可代價將會更加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