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代貼:塌樓慘劇和樓宇復修之間(一個舊區社工的另類思考)

nEO_IMG__马头围004

塌樓慘劇和樓宇復修之間
(作者麥先生為一舊區社工)

竟然,在香港出現了塌樓慘劇,實令人難以置信!

可是,在塌樓慘劇後,大眾主流的分析,紛紛是唐樓是危樓,舊區要重建的論述卻又令我不安!

由於本人有一段的工作時間,晚上做家訪,接觸舊區的街坊,協助他們組織法團及做樓宇復修。而從本人的經驗中,卻並非上述主流的那一回事。

譴責受害者的冷漠

為什麼,我們那麼快便認定慘劇的出現,是由於個別人士的自私,不願做大廈維修和保養而發生?

因為在我家訪及接觸街坊的過程中,亦有部份街坊關心大廈的復修問題,並且,不單是復修上的問題,他們會關心自己居住的大廈樓梯燈和大閘的安全問題、關心如何清理樓梯口的垃圾問題,甚至於大廈附近前後渠位的衛生問題。他們對自己的居住環境表現出真誠的關心,並且認真處理。所以,若我們簡單將樓宇維修的問題,歸咎於純粹個別業戶之責,指責業戶意識低的說法,我認為這是譴責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的一種冷漠。

連環船的信心危機

曾不只一位街坊向我訴說,他們有認識的親友,復修好大廈不久,又再次收到屋宇署的命令,大廈有另一些的復修工作需要完成。曾不只一棟大廈,經本人的協助下,多次約見屋宇署的職員,要求明確指出他們所居住的大廈問題,讓他們好一次過處理。可惜由於責任問題,屋宇署的職員未能明確告知街坊。這樣,就像收數公司今天向你收了數,過了一段時間後,收數佬再拍你大門,原來你會發現,自己尚未還清債項的那種無奈感覺。試問有幾多街坊,有幾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可以陪政府玩這項高消費的復修遊戲!加上舊區的街坊本身有他們的人際網絡,攪不好的結果,出現了的信心危機,就會是火燒連環船一樣快和猛,令街坊難以走上復修的大道。

所以,再次請那些指責街坊不願復修,又或指責街坊復修意識低的人們,請放底你們那高貴的身段,好好理解一眾的基層人們的感受,難道你們早已忘記那 “一百萬人的故事”?你們的了解與關懷的良心,到底去了那裡?

專業訊息的混亂

在本人經驗中,面對複雜及相當需要專業智識的樓宇復修議題,街坊有一種無力感。在復修的過程中,他們每每對如何監督承建商,如何才算是復修得好而頭痛。

雖然於樓宇復修的過程,街坊會聘請AP(專業認可人士)去協助監督。可是令人費解的是AP的收費不一,沒有準則及指引,街坊很難找到合適的AP。因為街坊未能具體掌握復修的技術,例如鋼鐵生銹和外露,不同的專業人士有不同的見解﹔又例如今次的塌樓慘劇發生後,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專家認為塌樓旁的兩個號碼的樓宇需封閉及作跟進,但有另一些專家卻認為並非如此,樓宇的危險程度已波及至45A號碼的位置。

幕後黑手

誠然,在接觸眾多街坊的經歷中,或有街坊會表示 “舊咪好囉,政府會嚟收”。街坊有這種說法,我們是值得思考。想深一層,街坊有如此的說法,正好反映出市建區一直以來錯誤訊息的發放。很多時,市建局為了讓重建項目盡快上馬,不時向公眾宣揚 “樓舊了,就是要重建”,故此,引來不少炒家及業主放棄復修的想法,而特意等待重建的做法。故此唐樓變成危樓,市建局實有它的份兒。

市建局的謊話

2010年2月7日新報中張震遠指︰塌樓責任不在市建局,我甚有懷疑!

市建局時時宣揚為舊區做4Rs,即重建發展、樓宇復修、文物保育及活化。但可惜,它關心的只是將舊樓清拆和重建。因為,在本人參與復修的工作過程中,每每與市建局負責的職員開會,他們的著眼點多是關心重建項目附近的舊樓有否完成復修,例如當時在灣仔舊街市對面有一座新落成的重建項目,市建局負責的職員會於會上較為關注在這項目附近的舊唐樓是否有興趣復修大廈、較關注做家訪的成效。若大家有興趣的話,除可流覽市區重建局的網頁,大部份復修的項目都是圍繞重建項目而進行,又或大家可親身到該區了解了解。市建局這樣做,目的無非是為了他們重建項目的地區五彩繽紛,好讓重建項目的樓價拉高,然後買個滿堂紅、賺大錢,讓高層分個肚滿腸肥!

所以,樓宇復修是因為重建項目的出現而得以存活,說到底,市建局根本不是為最有需要的大廈、最有需要的街坊而作出復修的工作。最好的例子便是喜帖街。在我家訪及接觸街坊的過程中,有些街坊居住的大廈的環境十分惡劣,他們所居住的大廈是由黃泥沙組成,你只需用一隻手碰一碰牆身,牆身便會碌落。但市建局不協助他們重建,反而好好的一條喜帖街,便輕易的拆毀重建。

舊區街坊給我的啟發

現在,由於馬頭圍舊樓塌樓慘劇發生後,有很多主流論述指舊區充滿危機、舊樓需要拆毀重建。雖然這些說法有助公眾關注舊區及舊樓失修的情況,但卻有點過敏,令大家忽視了舊區人和地已存在多時的價值…

想起了有位街坊,她向我分享過︰

『宜家有時會朝早出門做晨運,大廈後面有樓梯,好近就到,上去之後可以行吓小小的斜坡,有小小行山的感覺,重記得以前可以睇日出,直家已經睇唔到,因為已經俾啲大廈遮住咗…』

原來灣仔以前有些地方是可以看見日出的,發展,實在令城市人失去了不少東西。
然而,這位街坊卻令我發現…發現自己對居住地區的一種冷感。我問自己,曾否去了解過現在自己居住的地區?它與我的生活的關係是什麼??

很多時,行樓梯是舊唐樓的一大特色,亦是一大缺陷,加上這位街坊是住在最高的一層五樓,故我亦有問這問題,還記得她說︰

『係傢,年紀大咗,要慢慢嚟,不過經過樓上樓下時,會同啲鄰居傾吓計』

『仲記得細個嗰陣時,阿爸阿媽返工唔得閒的時候,是由鄰居的長輩幫手帶我返學,因為父母唔放心自己一個人過馬路…』

這不是鄰里間的互助精神嗎!?
雖然這街坊沒有直接指出,但卻令我發現…發現自自動電梯的發明和出現後,我們失去了認識樓上和樓下的機會。真的,住在12字樓的我,並不認識11樓以下的鄰居,因為每一天,我只要按一個按鈕,十數秒的時間,自動電梯已運送到我家大門。

最後,我想指出,這位街坊,她是一位家庭主婦,她也有工作,但由於大廈需要復修,她站出來,成為了業主立案法團私主席,並協助跟進大廈復修的進程。因為,居住在這棟大廈的街坊年紀已大。

故此,請不要那麼輕易,歸咎於舊樓失修的出現,是由於個別人士的自私,不願做大廈維修和保養而發生;請不要那麼輕易,便同意舊區舊樓要重建,放棄了人和地的價值、人和地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