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關你乜事——成功爭取XX巴士線開辦的多年努力終見成果

關你乜事——成功爭取XX巴士線開辦的多年努力終見成果

〔獨媒特約記者報導〕成功爭取XXX!?相信大家也見慣了這些街板。某某議員或某某社區幹事匯報工作,有關交通的訊息一定佔一部分。交通措拖影響大眾生活,市民亦最能感受到「爭取成果」。區議員們經常就區內交通提出各種建議討論。然而,區議員在交通政策上,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當你看到「成功爭取XXX」的時候,你又會相信多少?只要上網看一看交通討論區,這類型的橫額,大多被認為是「抽水」。手握決定權的,是運輸署及特區政府。一些巴士路線的取消或開辦,理由也根本是說不清的。以往來將軍澳及沙田的798巴士線為例,去年運輸署表示已有替代服務,今年又批准開辦了。將軍澳區內現時滿街也是「成功爭取」的橫額,問那些議員們原因,筆者相信他們沒有人會知道。

近來,一個名叫「公共交通關注聯盟」的組織開始活躍起來。本網特約記者專訪了該聯盟,討論本地的交通政策,評論一下「成功爭取」的現象。

「你好!我是聯盟的主席。」「你好,我是外務副主席。」兩人應聲遞上卡片。算是半個巴士迷的阿邦,其實在訪問之前也沒有聽過這個「聯盟」。


公共交通聯盟網頁

聯盟主席陳迪遙(Ticky)表示,聯盟在2006年成立,成員包括各種交通工具迷和有興趣研究交通規劃的人士,他們不時以書面向議會和政府部門提出意見。他們卡片背面寫有他們的工作,包括監察公共交通服務的運作,義務協助市民選乘合適的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以至收集朋友建議轉達政府部門。公共交通關注聯盟去年八月曾反對清拆尖沙咀巴士總站,今年七月中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對本地交通規劃發展發表意見。本網也收到聯盟的新聞稿,洋洋五頁正文和六頁附錄,足見成員的準備和上心。當然,在組織上以及對傳媒邏輯的掌握尚待成熟。出席記者會的記者,是零位。到場的,是兩位區議員。

是區議員的錯嗎?

聯盟主席陳迪遙(Ticky)認為,區議員的選區狹少,不願得失選民自然是其中一個考慮,但因為政府確定的交通運輸政策以鐵路主導,即使區議員同意取消及縮減某些巴士路線或班次時,卻未能把騰出的資源放回同區的路線,改善其他需求和服務,因此區議員通常會反對削減建議,只會爭取開辦新路線,形式運輸署與區議會的困局。

其實,區議會只是一個諮詢機構,運輸署要開辦或取消巴士路線,區議會都沒有提議或否決權。以被取消的九巴 70 線為例,在多個區議會反對下,仍然可以成功取消。

更大的問題是,區議員對於政府的交通政策沒有多大影響力。

元兇: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政策

政府在1999年發表《香港長遠運輸策略》,建議「更充分運用鐵路,讓鐵路成為客運系統的骨幹」。在1994和2000年,政府也規劃了多項鐵路網絡,包括已完成的西鐵、將軍澳支線、馬鞍山鐵路,以及興建中的西港島線,宣傳中的沙田線及暫時擱下的北環線等。《策略》將巴士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定位為鐵路的輔助,措拖包括嚴限巴士公司的車隊數目,限制巴士進出「繁忙地區」等等。

Ticky表示,九巴、新巴和城巴的車隊數目近年不斷減少,由2003年至2009年,九巴的車隊數目減少了8.3%,新巴和城巴則共減少了11.6%。《策略》的結果,是扼殺市民的選擇權,交通工具之間缺乏競爭。

Ticky表示,一般來說,鐵路運輸的好處包括便捷、環保、減少空氣污染和交通擠塞。然而,聯盟的副主席楊詠俊(Edwin)認為難以在香港實行:「外國的鐵路班次和路線較本地的多,例如日本有普通、快和特急,而且深入市郊。香港的鐵路網難以覆蓋遠離中心區的地方,不能代替巴士、村巴和小巴。」他們建議人口密集的地區應最少設有兩種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促進競爭。至於交通擠塞和空氣污染問題,Ticky指源頭是內街的通道不足和配置失衡,運輸署往往以增加空氣污染為由拒絕調整路線建議,導致巴士公司經營日漸困難。他們又擔心從業員前景:「非鐵路運輸的就業人口達五萬人,鐵路從業員只有約萬三人。如果運輸署繼續以避免重疊資源為名,縮減巴士、小巴以至渡輪規模,他們的飯碗如何算,會否裁員?」Ticky說。


公共交通關注聯盟Facebook

保守的機構文化

Ticky及Edwin認為,機構文化守舊,是資源未能善用的另一原因。他們指九巴「永遠只會以減少服務來節省成本,在策劃路線方面並十分不積極,抱著只求無過的心態。當路線及成本無利可圖的時候,只懂得申請加價,最終令小市民得不償失」。他們舉了沙田碩門村和牛頭角彩盈村為例,指出居民只能依賴鐵路和疏落的小巴班次來回住所。相反,他們讚賞新巴和城巴,認為較九巴更積極調整服務,例如為準備西港島線落成,率先開辦4X和18P,增加日後的競爭力。當然,最終矛頭仍指向鐵路主導,加上隧道費、油價和購買新車等經營成本上升。

他們認為,只要調整以鐵路為骨幹加車費收入,那麼員工薪酬待遇就能改善,又可減少員工工作時間,市民又可享受較低廉的車費。配以政府減低專線小巴牌費,投放已騰出的巴士和小巴於需求殷切的路線服務等,問題就可以得到舒緩。在集體運輸系統應否公營或者私營,聯盟表示:要麼全部公營,要麼全部私營,也可參考深圳,因為市政府同時入股巴士和鐵路公司,可以決定運輸政策。

犬儒之外

本文的結論,可以是嘲笑一眾「認叻」的區議員一番。不過,筆者希望提出數個問題,讓讀者思考:

第一,壟斷性、階級性的交通政策。政府以行政手段,便利鐵路營運,本來有很多可以辯護的理由。可是港鐵公司上市後,以盈利最大化為目的,令小市民日常生活愈加困難。近年,政府在交通政策可說是「缺席」,任何有關鐵路及公共交通服務的討論,永遠是以「環保」先行,忽略市民的實際出行需要。而這種「環保」,亦深具階級性,只以巴士、小巴為限制的對象,對於佔用大量路面的私家車沒有多少政策限制,連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也已束之高閣。

第二,地產霸權下,即使是開放的交通政策,也不會真正的競爭。巴士公司常說,不能增加服務,要加價等等,是因為成本上升。其實,還有很多因素決定帳目收支,例如高層收入,市場推廣,燃油費有否對沖。最起碼,九巴油價成本是否近幾年增加已成疑問,單在2009年,已較2008年減少了六億多元(註一)。最重要的問題是,究竟巴士公司是否有心於巴士業務?《地產霸權》一書,道出了地產財團入股巴士公司等公用事業,為的是得到穩定的現金流以及未開發的土地,巴士業務只是附加值。以此推斷,即使運輸政策能擺脫鐵路主導,這類私營的公用事業仍緊緊受地產商牽制,民眾仍然難以監察公司運作和員工福祉。

第三,小市民應該可以如何回應?公共交通服務加價,常設菜式就是訪問蔡耀昌、鄭家富,政黨到相關公司抗議兩下,價仍是照加可也。聯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如果能把精力集中到引起市民對現實交通政策的關注,組織巴士迷的力量,而非著重於提議交通路線,就 40P、798、249X 等紛紛擾擾,那會更有影響力。

最近的巴士工潮,正正反映社會缺乏對營運模式、財務安排和員工待遇,以及運輸政策的了解和討論,傳媒和巴士公司一貫將之塑造成「爭取加人工」的年度工業行動。反映的是,我們缺乏對公共交通政策真正深入的了解。

註一:載通國際2009年年報。網頁資料顯示,載通國際旗下擁有九巴、龍運巴士、路訊通和以及為多家非專營運輸服務的供應商。集團並在香港的物業及地產發展業務中擁有權益。

公共交通關注聯盟網址
公共交通關注聯盟Facebook

圖片來源:沙田區區議員林康華的傳單,放於網上。其實,隨便在Yahoo用關鍵詞「成功爭取」+「巴士」搜尋一下,就有很多議員和政團在網頁宣傳在交通政策上已經和正在做些甚麼。

特約記者:呂君豪、易汶健、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