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誰奪走我們的地皮》

前言:

九龍半島於1860年割讓予英國,自20世紀初到戰後,油麻地人口都在油尖旺區名列榜首。今天所見到的建築和各行各業的商舖,都反映當年油麻地的經濟繁榮。記得海底隧道通車之前,嘩啦嘩啦在佐敦道和西貢街海傍接載乘客,橫渡維港兩岸;水上人家喜慶,幾條大船連在一起辦大來筵席;每年端午節,無線都直播避風塘的龍舟競渡,直至西九填海。裙褂理髮、木器滕器、水果批發、大押錢莊、小販地攤、大牌檔茶餐廳、中醫館涼茶舖、街頭唱戲、江湖術數、街頭寫信,數不完啊!還有,廟街的燈紅酒綠和曾經服務廣華醫院義莊的長生店和紙紮儀仗。(1)你看,油麻地百業興旺,卻敵不過一波又一波的市區重建計劃。今天,我們將深入油尖旺,了解過客與居民的貧窮與富裕,將見聞與感受寫下,讓讀者一同感受油尖旺的變遷。

新填地街是我們踏足油尖旺區的第一站,相信較年長的居民對果欄的歷史都很熟識吧!看著殘舊的外貌,卻感到果欄有如破落的鄉村,這便是我們對果欄的第一印象了,怪不得那麼多年輕人都誤以為果欄是油麻地最貧窮的地方了。不過,如果我們以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地方,可能會有一個新的感覺。清晨時分的果欄,是油麻地最熱鬧最繁榮的地方,大部份在果欄工作的人都是油麻地的居民,而果欄的工作為他們帶來收入來源。因此,果欄這個地方算得上是油麻地的經濟中心。

我們沿著新填地街走到窩打老道交界。窩打老道給我們的印象是一條破落的街道,座落於油麻地的窩打老道已經有很多年歷史,而當中大部分的樓宇都從未修建過。不過油麻地正逐步變遷成為商業區,發展商一直都爭先恐後在這裡投標,再過幾年,這些舊建築可能會改頭換面,成為購物商場、消費娛樂的地方。我在想,如果這裡真的變成了消費娛樂的地方,原本居住在這裡的舊街坊和工作糊口的人會往那裡去呢?

離開油麻地,我們乘車沿著彌敦道一直走,來到尖沙咀購物大道。我們看見不少旅客盡情購物,滿載而歸的都是品牌。我們認為這些從世界各地到來旅遊購物的人都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因此便購買自己喜愛的東西來滿足購物慾。另一邊廂,他們卻沒有細心留意到在這個能滿足購物慾的購物大道附近,有一位拾荒的老婆婆到處尋找紙皮,找到便放在手推車上,希望能賣出維生,但每次賣出紙皮所賺得的金錢都是少之有少,不足夠她日常生活的需要。

全面都市化社會:

以上觀察到的社區現象正在暗示著什麼呢?前曙光圖書創辦人馬國明教授在他的著作引述:法國理論家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全面都市化社會」。今天我們所經歷的是,繼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另一場徹底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都市革命」。(2)

果欄自1969年便有搬遷的討論,議員所提出的理由是,果欄通宵運作引致噪音滋擾及路面被佔用。(3)然而,果欄正是街道生氣勃勃的象徵,居民在工作中滿口「小狗懶擦鞋」(4),卻每天領受工作辛勞和生活尊嚴;而廣東道至碧街的街市商販和小商戶連繫著油麻地的社區紐帶(Emotional Bondage),為街坊排難解紛,互相守望。(5)他們每天雕琢生活,並沉澱形成民間智慧,這些比生意上的人際網絡更豐富和色彩。難道我們會跟大快活阿姐談天嗎?他們每分每秒都被計算在工種和工資上,你在大快活進餐也有「流水作業的消費流程」的。

全面都市化社會是一場「推土機式」的都市革命。窩八的空降,紅屋仔原址的露宿者之家要讓路到相隔一條街的現址,這樣的毗鄰堪稱「哈林區的梵爾賽」,好領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意;同樣,為了朗豪坊,雀仔街要由新填地街搬到旺角球場。市區重建計劃正在全港進行中的發展項目,大部份舊區都發展成大型商場、超級豪宅、六星酒店和甲級寫字樓。(6)窩八的項目編號是K10、朗豪坊是K2,兩個地標既在舊區,亦鄰近港鐵沿線和三號幹線,好吸收內地與全球商務旅客和本土高消費人仕。(7)

全面都市化社會所圍繞的是美輪美奐、瑰麗堂皇、優哉遊哉的生活形態。筆者漸漸明白消費生活為什麼是全天候的。消費生活就像一條輸送帶,從地鐵沿線經地底一條條電梯和升降機直達UA電影院,途中你無需理會商場以外的室外氣溫和街道的「陰晴圓缺」,當中身體沒有太大感覺──不會出汗也無需帶雨傘;整個流程卻是一個人,沒有社區網絡和人際關係的建立可言的。“1881 Heritage”、“i-Square”、“K11 Art Mall”和“The One”的落城正代表朗豪坊,又一個大型商場的翻版;整個尖沙咀以地底輸送帶的形式發展成旅遊消費景點,尖沙咀鐵路站新增的地底出口H/L3/L6/N4,便是為了他們而設的。

這說明了所謂的市建局在公私合營的框架下,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社區設施和樓宇保養,都交託地產商和資本家(8)。他們為了尋找商機賺取利潤,而不斷拓展城市空間以擴張他們的資本鴻圖。他們以沒有情感的項目編號──高檔次的消費地標,壓倒百業興旺的街道商舖,無論在地區或工種上,都將經濟推向一元化;並把中下階層真實的工作生涯和平凡的生活作息瓦解,最終將他們驅逐市區,去到城市的邊陲──大西北天生天養,或成為城市中的蝸居一族,甚至流離失所。(9)

總結: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穿?常將有日思無日,莫等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10)

生活原來儉樸,後來變得奢侈,這很容易適應,可是奢侈慣了再要過儉樸的生活就很困難了。如果吃飯穿衣時,想到食物、衣服得來不易,那麼就不會輕易浪費。置一頓好酒好肉的費用可以抵上幾天的家常飯菜;用一匹絲綢的價錢可以做幾件普通衣服,無論穿甚麼、吃甚麼,能果腹,能保暖就可以了,何必要貪圖吃好、穿好呢?要是能在不愁衣食的時候未雨綢繆,子子孫孫就會永保溫飽了。

從油尖旺社區發展和建築的改變,我們看見:全面都市化社會的壯麗、無痛和無休止的消費主義。我們併命闖進這時代巨輪,繁華就像一種思想鴉片,結局不再重要(11)。以上的反思卻提醒我們,生活節儉也許便是對消費主義的貪婪最佳的抗衡,這也是為了鄰舍、為了下一代設想的。

註釋:
(1) 郭少棠主編:《走進社區覓舊情──尋找油尖旺舊人舊事》,出版:油尖旺區議會/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3月
(2) 馬國明:《全面都市化的社會》,香港:進一步,2007
(3) 〈立法會會議六題:油麻地果欄〉,2009年6月24日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906/24/P200906240231_print.htm
(4) 以語言學、文字學和民族學的角度研究廣東粗口的著作,彭志銘:《小狗懶擦鞋》,次文化堂,2007
(5) 林輝:《我屋企喺油麻地──避風港而非烏托邦》,明報.世紀,2010年08月05日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2Fcoolhk&d=2010-0...
(6) 〈市區重建局賺大錢裂解社區〉,【亞洲週刊】,第二十四卷三十四期,2010年8月29日
(7) 《建設及建築物──市區重建計劃》,香港地方http://hk-place.com/view.php?id=224
(8) 潘慧嫻:〈土地就是權力〉,《地產霸權》,天窗出版,2010年6月,pp.62-88
(9) 馬國明:《沒有光之所在》,香港:Cup出版,2008
(10) 周怡:《勉諭兒輩》
(11) 馬國明/許寶強:《永享安定繁榮.一種思想鴉片》,〈城市裝修系列:文化研究@嶺南〉/明報,2009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