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長津」申報的風險與荒謬之處(小強)

「長津」申報的風險與荒謬之處(小強)

圖片:Joey Kwok

長者生活津貼的爭拗持續不斷,雖然泛民及部份建制派議員反對資產審查,但政府無讓步跡象,不但堅持資產申報,甚至連稍稍提高資產限額亦不願意。與此同時,政府的宣傳廣告天天播送,向市民灌輸長津「簡單申報」、「仔女比嘅錢都唔當收入」,大有製造「民意」硬闖立法會的意圖。

但隨著立法會議員質詢政府官員,我們發現「長津」的問題已僅非審查與否這般簡單,而是涉及一系列道德風險以及法律陷阱。如這些問題不先釐清,強行通過只會令長者更為分化。

是寬鬆申報還是法律陷阱?
一般人以為,所謂資產,其實就是現金、存款、股票、黃金之類,但社會福利署署長在回應金飾、具紀念價值等物品時是否計算入資產時,卻又指長者証明「自用」便能豁免。一件物品是否計算為資產,似乎與其自用及具紀念性的程度有關,並無劃一準則,是否豁免最後決定權可能還是在社署手上。由於對資產定義模糊,長者隨時可能會有「漏報」的情況,前線社福團體亦難以協助跟進。

而勞工福利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中更埋下刑事檢控的伏筆,聲稱「如有蓄意隱瞞、漏報或虛報資料,可能觸犯法例並負上刑責,社署亦會悉數追討多領款項。」並警告「長者應小心處理其資產,亦要顧及有關風險。」。此說法顯示社署可憑長者的意圖轉介警方作出檢控,假如長者對政策不清楚或受誤導,便很容易會墮入法網。這與政府宣傳片的說法完全是兩回事,亦與張建宗聲稱申請時「唔超標」便合資格的言論有出入。

更為令人擔心的是,政府將對近30萬長者進行「簡化申請」,在下年一月份時寄信給長者要求填寫是否不參與長津計劃,如果長者沒主動回覆,社署就會「假定」他們合資格!長者如不清楚自己有沒有過額而又沒回覆,隨時可能墮入「蓄意隱瞞、漏報」的法律陷阱!

買保險可避審查?!
對於資產定義,需要主動申報的物品,政府的文件很多時都含混不清,但卻又出奇地清楚表明「保險計劃的現金值」不算作資產、「逆按揭計劃下每月所獲得的款項」不算作入息。據報導已有保險公司研究「度身訂造」的保險儲蓄計劃,將高於「長津」上限的資金,調撥到保險儲蓄,使本來超額的長者符合申領津貼資格。假設有10%長者轉移10數萬元資產給金融機構,保守估計生意額起碼超過100億。我們質疑,政府是否故意引導長者將資產轉移給金融財團,讓這些剛吸過打工仔強積金的既得利益者再賺盡老人家的棺材本!一個聲稱扶貧的政策,最大受益的卻可能是保險公司,實在荒謬絕倫。

長津陷阱多,全民退保卻要拖
「長津」申報所帶出來的法律問題以及道德風險,極可能會引起百萬長者陷入大混亂之中。我們更擔心,「長津」會加劇社會分化,在「資源有限」、「幫助最有需要」等堂皇口號下,將長者標籤為社會負累,再步綜援污名化的後塵。其實就算以政府提供的數據,免審查額外開支亦只為區區30多億。慳了這筆錢,卻養肥了金融財團、分化長者、令數十萬有需要的長者置於法律陷阱之下,值得嗎?民間團體提議將「長津」視為「全民退休保障」的起點,未來數年過渡到可持續的退休保障制度,特首梁振英為何又要一口拒絕,難道他真的想讓這種以扶貧之名益財團的「長津」千秋萬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