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東亞盃系列」 小勝台北 大敗朝鮮 港足賽後總結

「東亞盃系列」 小勝台北  大敗朝鮮  港足賽後總結

(圖:HKFA)

賽後評論

東亞盃第二階段外圍賽已經在十二月九日(星期日)曲終人散,港足未能達到賽前教練所定下的「兩勝兩和」目標,只能以「兩勝兩負」完成賽事。若單以比數來評定本次港足的表現,或許很多球迷會認為不及格,畢竟面對澳洲與朝鮮未能「全身而退」之餘,連對公認小組最弱的關島也只能以2-1獲勝,上兩屆皆「大炒」十球以上的成績早已成為歷史。但筆者認為,本次港足所表現的精神和踢法,其實比以前有所進步,也印證主教練金判坤的「樂觀」不無原因。

若比較港足在面對中華台北和朝鮮兩仗的戰情,其實恰巧就是一個「倒模」。港足在面對台北的時候所表現的高強度壓逼,使得對方在一分鐘內接連犯上錯誤,導致兩個失球的出現。然後到了朝鮮一仗,對方在需要與澳洲計算得失球來斷定出線席位誰屬的情況下,以「搶錢」般的壓逼打法讓港足透不過氣,最後上半場尾段十八分鐘內失掉三球。有球迷或許會說,若星期五晚的台北隊,與星期日的港足,在面對對手壓逼時能大腳清球,「有理無理」向前踢,這樣起碼能夠減少失球。但筆者認為,「擁有信心尋求反擊機會」正是港足所表現出來的進步點之一,而不是盲目地把控球權再一次送給對方。雖然戰術執行上明顯還存在瑕疵,例如朝鮮隊早已洞悉港足的反擊打法就是把球傳給兩翼,以速度製造攻門,因此早把傳球路線封死。這讓轉守為攻的中場白鶴和黃洋頓時「hang機」,甚至被對方反搶導致失球。但港足要進步,就要作出改變,而不是把防線退到禁區,讓對方有八成控球權和三十次攻門,死守到0-0完場。

經過教練的調整,港足在對朝鮮的下半場防守表現已經正常得多,差的就是轉守為攻的熟練度和變化。例如在兩翼被緊盯時,究竟有沒有第二套走位來應付?其實港足自己也示範過,在比賽尾段的一次反擊,左翼麥基轉為跑向中路空隙,讓白鶴能夠以直塞球創造單刀機會,只可惜埋門一腳射高。港足正是需要不同的變化,才能把水平提升到另一層次。

除了戰術以外,這次比賽可以看見港足與對手的分別,就是身體對抗強度遠遠不及。最後一仗面對朝鮮,筆者相信與九日四戰,體能下降有所關係(體能較強的朝鮮甚至比港足多兩天休息),但兩者的對抗差距大到幾乎讓港腳們連球都拿不到,被朝鮮球員直接「拍甩」。唯一讓人欣慰的是,首席中鋒陳肇麒在經過半季中甲聯賽的磨練後,對抗性明顯提高不少,甚至面對澳洲隊的高大中堅也不落下風,證明外流球員在日常接觸的訓練與比賽強度,實在比本地球員高出許多。

港足接下來就要備戰省港盃與亞洲盃外圍賽。在此段時間要做的改善確實不少,既要戰術上的變化,也要體能和對抗性的加強。但正如「Kim Sir」所說,若港足能保持本次東亞盃的精神面貌,有與強敵力拼到底的心態,再加上外流球員與自身的進步,集合所有「天時地利人和」後,出線亞洲盃決賽周並不是「不可能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