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維基托邦講座:許煜:個人化重塑社會現象

DSCN0516

(獨媒特約報導)研究員許煜出席維基托邦主演講(題為:Individuation after Networks-an attempt to redefine the question of collaboration),透過引用心理學家的言論去解釋現時社會的現象。他認為,社會現有強烈個人意識,但卻不是集體意識,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許煜在會上發表他的研究方向,他謂他的研究意念是來自哲學家的思想,透過引用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的理論去解釋現時社會的轉變。計劃是從兩方面研究的(project approaches),一、哲學和人文學科在媒體及和科技的發展過程中有何作用(how philosophy and the discipline of humanities can engage in the develop process of medium and technology)。二、藥理學的批判對技術工業化的的作用(pharmacological critique towar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echnologies)。

許煜指出,社會心理學家Jacob Lery Moreno曾提出社會計量革命(sociometric revolution),藉收集數據所得出的圖表去了解社會上各樣事物的關係,從而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許認為,了解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即可把人們關係串連一起的平台,如社交網絡Facebook、Twitter等)可助城市規劃。他表示,Facebook是一工業化平台,是個體的集中點(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部分人即使對有關言論不同意都會投「讚好」,非個人實際意向,因此分析Facebook會產生訛誤的圖表,這亦是社會去個人化的表現。

台下有聽眾詢問閱讀數據可否完全了解社會議題,許回應指,數據是唯一可表現報告結果的方法,使結果成為可看見的,數據是物質化的(materialization)。他又指出現時的市場銷售策略亦是去個人化的表現,廣告是利用心理策略(psychological strategy)去推銷產品,例如煙草商會僱用明星在公眾地方吸煙,從而引發觀眾對香煙的慾望,是推動消費主義的一種手法。

法國哲學家Gilbert Simondon 曾提出,個性化(individuation)可引起心理及社會問題。心理學上,個性化不但可使人重新塑造社會現象,亦可透過個人令社會開始關注一議題。許煜補充指,人可在網絡上提供另一圖像,同時,他亦對個人的批判性思考作出懷疑。他認為,每個個體都是一社會行動者(actor) ,可在社會網絡上引起人對政治的討論。每人對社會現象有不同看法,透過網絡上的互相交流,可引起社區關注,甚至引起社會運動。

研究計劃因資助問題而停止。許煜提出其他可供研究的社交網絡,如Google+ 和Crabgrass等,去繼續探究社交網絡所帶來的問題。

相關報導:
開放源碼 締造自由公民社會

編輯:方鈺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