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初四與老茶

大年初四,假期放完,錢財花光,心情難過面色難看——眾所週知,以「年初四咁嘅樣」形容黑口黑面源自周星馳電影《行運一條龍》。《行》是1998年的賀歲片,十五年前的對白到近年仍被打工仔女在網上傷心share,但「茶餐廳如何逃離業主加租逼遷」這條片中主線,卻未必有多少人關心,包括周星馳自己。《食神》裡憑瀨尿牛丸由街邊檔做到連鎖店的飲食業發達夢,是東亞金融風暴前的奇想;到泡沫爆破之後的《少林足球》,用太極功夫搓麵團做饅頭的趙薇要脫貧只能轉行踢足球。

可記得「行運茶餐廳」在哪裡取景?那是一間真實存在的老式茶餐廳,位於太子與旺角之間,設有閣樓雅座,晚上不營業,心水清的看倌大概知道是哪一間舖。時隔多年,現實裡的「行運茶餐廳」僥倖未受舊區重建的魔掌摧殘,仍然屹立原址,不過其他舊區茶餐廳可就未必挺得住,市建局和田生地產出手收樓,絕對比吳君如飾演的盛世地產揸fit人「姣婆四」兇猛獰惡。

反過來說,要是不被收樓,茶餐廳是否難以承受舖位加租?單純就數字上來說,也不一定如此。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從《行》上映的1998年到2011年,私人零售業樓宇租金指數升幅才20.8%;相對的,政府統計處的《香港統計年刊》則顯示包括茶餐廳在內的快餐店行業收入頗有進帳,同期食肆收益價值指數卻升了59.5%,似乎足夠應付加租有餘(見表一)。

表一:1998至2011年快餐店收益與租金趨勢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差餉物業估價署
(備註:食肆收益價值指數以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期內按季平均指數為100,私人零售業樓宇租金指數以1999年指數為100。)

飲食業確實不見得比九十年代衰頹,2010年全港快餐店數目比1999年還多了四十間,就業人數更足足多了三成半,有進無退。有趣的是,快餐店行內就業人數大增,但「非僱員」的就業者卻不升反跌,意謂做老闆開舖的人沒增加,聘用人手則膨脹,每個老闆平均帶著52.7個手下(見表二)。要是像吳孟達開一間街坊茶餐廳,伙記四、五個,斷無大舉增聘人手的需要,除非另開分店。收益提高,人手擴充,回歸後香港快餐業經歷的不是小舖創業潮,而是連鎖店爆炸,規模越搞越大。在《行》開畫的年代,我們有幾多間太興燒味?翠華上市了沒有?

表二:1999年與2010年快餐店行業勞動結構比較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連鎖店盛行,刺激的不是舖租,而是樓價。一如前述,私人零售業樓宇的租金指數沒錯加得不多,但同期的售價指數竟狂飆227.3%,遠遠拋離租金也拋離快餐業收入,泡沫勁過生啤。無他,業主愛引入大集團大品牌的租戶,借他人名氣抬高物業價值,領匯在公屋商場玩的是這種把戲,私樓舖位炒家當然不甘後人。舖價一升,轉手套現再問銀行借錢買更多舖位,一間變兩間,兩間變四間,過程裡又繼續邀請連鎖店進駐繁殖。連鎖店漫山遍野,表面上是生活品味使然,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鍊金術。

快餐連鎖店發達,舖位炒家發大達,可是我們無法向那幾萬位快餐店打工仔說句「恭喜發財」。也是1999年至2010年,香港快餐業收入加,規模加,舖價加,就是人工幾乎沒加,十一年才升了7.28%,平均每年加幅還不到百分之一(見表三)。

表三:1999年與2010年快餐店行業工資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老闆賺,炒家賺,你人工雞碎咁多還要交貴租供貴樓,而據稱「代表」飲食業的張宇人(代表「業界」的從來只有業界老闆而無業界僱員,儘管快餐業規模擴張必然意味著打工仔比例上升,老闆在業界的代表性越來越小——其實本來已經有夠小)竟揚言法定最低工資應為港幣廿元,回歸以來錢跑到甚麼地方,貧富何以懸殊,可見一斑矣。捱到2013年,最低工資時薪三十,地產炒賣格局卻更形鞏固,連鎖店鍊金術術式依舊不變。年初四咁嘅樣,在現實裡並不屬於地產強人姣婆四,應該屬於何金水。假如今日叫常餐時伙記贈送一副年初四面口跟餐,別怪他,大家同是天涯淪落人。新年新開始,願打工仔蛇年團結,蛇王舒泰。

(原文網址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