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趕絕九龍東特刊】香港文化監察:當過時規劃遇上不過時的工廈──活化工廈對九龍東的影響

【趕絕九龍東特刊】香港文化監察:當過時規劃遇上不過時的工廈──活化工廈對九龍東的影響

九龍東的工廈已經過時了嗎?政府的說法是香港以前的製造業已經北移,現在的工廈都已廢棄,因此應改建為商廈,以適應香港未來的發展需要。事實真是如此嗎?

早於1991年,規劃署已著手改變傳統工業地區(例如九龍東、新蒲崗、長沙灣等)的土地使用規劃,把大量的工業用地劃為「其他指定用途(商業)」,過程中並沒有諮詢該區生活和工作的人,令這些地區在大眾不知不覺間由「工業區」轉變為「商貿區」,也為政府推出更多重建工廈的措施提供了法定基礎。

根據政府於2009年的統計,在剛被劃為「非工業地區」的工廈中,有30%位於九龍東(觀塘及九龍灣區),佔全港單一地區最大份數。政府於2009-10施政報告後加大改建力度,推出「活化」工廈的措施,除了把工廈強拍門檻由90%降至80%外,又鼓勵業主可以不需補價改裝工廈以作「辦公室、零售或酒店」用途。

政府來了,受影響的不只是一座座見證著香港工業歷史的工廈,還有那些在工廈活動的各行各業。政府於2009年的數據顯示,全港的工廈使用率有93.5%,其實一點也不低。而規劃署於2011年完成的「九龍東商業機構的統計調查」也顯示,九龍東(觀塘及九龍灣區)現時超過一半的商業活動為進出口貿易、批發和零售,另外有4.5%的活動跟文化產業有關,於區內排行第五。而且,政府的網頁亦清楚指出重建工廈將會影響目前許多的租客和用家,當中包括中小企業和藝術團體。政府其實也十分明瞭九龍東的工廈並不是十室九空的。

雖然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了政府將要重點發展的「六大產業」之一,而且西九文化區的落成將有助提供更多的展演場地,但是現時政府並沒有明確的文創產業政策,西九文化區只是一個巨型的文藝消費空間,並沒有為藝文工作者提供必需的生產空間進行創作。藝文工作者早在政府認清問題前,已經開始找尋合適和可負擔的生產基地,並且在不同的工廈群落地生根、聚集和成長,慢慢蛻變成為具規模的「原生態」藝術村,當中包括以視藝為主的「伙炭」、以劇場為主的新蒲崗和以音樂為主的觀塘。以觀塘為例,過去十年主要由音樂人苦心經營,與該區工商業環環相扣,吸引不少本港以至海外愛好藝術人士進駐交流。樂器制作、排練場地、展演空間到唱片錄製、成品銷售也一應俱全。保守估計,區內容納了過千隊樂隊!

可惜政府即使確認了區內藝文工作者的存在,但除了公關式文康活動以外,卻沒有行動促進區內音樂藝術村的可持續發展,另外繼續以「消防安全」之名,宣佈藝文工作者「違規」,令他們有如偷雞摸狗般活動。如果藝文工作者善用閒置的工廈,並發展出獨特的文藝空間也算「違規」的話,到底是藝文工作者做錯要被罰,還是規例過時要修訂?現時房屋短缺,官員們便積極考慮把工廈轉為住宅。可見只要政府有政策,操作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更重要的是,自然發展出來的「原生態」文化藝術群是不可多得的,破壞之後很難在其他地方強行複製。因此保留現有的「原生態」藝術村實為香港文化發展重要一環。

總結而言,香港需要產業多元化,保留現存的工廈就是第一步。面對環境轉變,現在正是我們修訂那些過時的規劃和法例的時候。

Legislative Council Panel on Development, ‘Proposals to Facilitate Redevelopment by the Private Sector: Applications Threshold under the Land (Compulsory Sale for Redevelopment) Ordinance’, June 2009 (CB(1)1947/08-09(05))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善用工業大廈:配合香港不斷轉變的經濟和社會需要」2009年10月(CB(1)94/09-10(05))

規劃署,「九龍東商業機構的統計調查-行政摘要」,2011年5月

「起動九龍東」網頁,「背景」,載於http://www.ekeo.gov.hk/tc/about_ekeo/background.html 

梁寶山,「誤讀文化工業-從西九到工廈」,於許寶強編,《重寫我城的歷史故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反轉天橋底一號場」開幕,2013年1月20日,載於http://www.devb.gov.hk/tc/publications_and_press_releases/press/index_id...

願景

作為關注活化工廈政策的團體,我們:
1. 希望過時法例得以修改,讓藝文工作者可在工廈進行創作、練習、表演等活動,以空間醞釀文化;
2. 希望藝術不只是「盛事」,還需要可負擔的生產空間,不要工廈盲目向商貿大廈和寫字樓「升呢」轉型;
3. 希望排除政府插手,民間主導有機地發展文化。

原文刊於《趕絕九龍東特刊》(2013年5月),獨立媒體(香港)贊助,Hidden Agenda、本土研究社、香港文化監察聯合出版。


本特刊輯錄的其他文章:
黃津珏:「起動」、「活化」,亦或「淘汰」、「驅逐」 ──誰為誰發展九龍東?
袁智仁﹕路牌悄悄換走的啟示
本土研究社:啟德爭議:市區最大幅地鹿死誰手?
【趕絕九龍東特刊】九龍東關鍵詞及原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