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嶼山填海系列】陰澳鹿頸村:與城市發展擦身而過

 【大嶼山填海系列】陰澳鹿頸村:與城市發展擦身而過

(獨媒特約報導)當前往東涌的地鐵列車由欣澳站重新出發,窗外是一棟又一棟的木柱豎立在寧靜的陰澳灣。走出欣澳站唯一的出口,沿陰澳灣海邊的車路行十五分鐘,到達十字路口轉入陰澳篤-鹿頸連接路再行十五分鐘,就抵達欣澳站對面、東北的鹿頸村。縱然列車來來回回在旁邊飛快地駛過,陰澳灣和鹿頸村沒有跟上大嶼山大興土木的發展步伐,依然平靜,依然安寧。

不過,這個大嶼山東北部碩果僅存的漁村可能受到欣澳填海項目的影響而被開發。政府在優化土地供應策略中提出將附近的倒扣灣至陰澳灣填海60-100公頃,用作發展旅遊發康樂設施。鄰近填海區的鹿頸村很有機會一併與填海地發展成一大型旅遊區域,必定改變鹿頸村本身的鄉村景觀。此外,6年前有考古隊在鹿頸村燒烤場發現一唐代窯爐遺址,但這個古蹟得不到政府的重視,遺址更已被破壞。據資料顯示,當地仍然可能藏有不少文物尚未出土,如果當地真的被開發為旅遊設施,很可能會破壞更多未知的文物。

曾經熱鬧 燦爛歸平淡

IMG_5525

據當地居民稱,鹿頸村數十年前曾經有數百戶居民,以農業、漁業、伐木業為主。後來年青一代慢慢遷出鹿頸村,搬到市區居住,有部分房屋已經丟空,亦有人將棚屋改裝成渡假式茶座。現時,鹿頸村僅餘下數戶人家,以老年人為主,他們主要以經營士多、及出租小艇維生,平日仍然會自行種果菜和斬柴煲水。

長久以來,鹿頸村對外交通以一條來返青龍頭的街渡為主,因此居民與荃灣區的聯繫比起與離島區的聯繫更頻繁。但自欣澳站開通後,改變了當地的交通模式,最終街渡在2009年停辦,居民也開始習慣行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再乘地鐵出往荃灣。街渡停運後,一般人要入村就必須要經過那半小時的長路,加上當地著名­景點不多,遊人相對較少,鹿頸村受到低度的開發,鄉村面貌得以維持至今。

IMG_5468

曾出土4000年前文物
鹿頸村另一神秘之處是極可能埋藏不少古蹟文物。2007年,香港考古學會在鹿頸村後的鹿頸灣(鹿頸村考古遺址)發現三個唐代窯爐以及不少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陶瓷器,已確定的考古遺存堆積範圍約 3000 平方米 。據香港考古學會的資料顯示,窯爐遺蹟遺物是香港唐代考古的主要內容﹐在香港各地海岸有廣泛分佈;而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遺物被證實有達3000-4000年歷史,青銅時代陶器也有1500-2200年歷史,這些出土文物對研究香港歷史十分重要。值得留意的是,由遠古時代到今天,鹿頸村和馬灣雖然沒有直接的交通連繫,但由出古文物和實地考察的景觀可見,兩地的文化是一脈相承,是香港境內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之一。

香港考古學會在同一份報告中指出,陰澳灣南部海堤可能是史前遺址,但是已全部被北大嶼山公路和鐵路的修建所破壞。我們曾經向香港考古學會查詢,了解欣澳填海對有可能未發現的古蹟文物存在的影響,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覆。

不被當局重視 恐成馬灣翻版

IMG_5506
網上圖片:唐代窯爐遺址

當時香港考古學會指在香港地區具有類似豐富遺存和較好保留狀況的遺址罕見,建議政府將鹿頸村遺址作為長期的考古研究和教學基地,推動香港的考古學發展。然而,政府並沒有好好保存這個遺址,當記者沿小路前往燒烤場,發現燒烤場本身已幾乎被廢棄,至於唐代窯爐遺址附近堆上了十數袋垃圾,不但臭氣薰天,而且惹來大量蚊子和蒼蠅,極不衛生。奇怪的是,雖然燒烤場人跡罕至,荃灣區議會今年卻在進入燒烤場的小徑中途新建造一座公廁(TW25),但這座公廁竟沒有洗手盆設施。

1997年,考古人員在新鴻基發展馬灣前發現馬灣有大量歷史文物,包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器時代早期的二十座墓葬、居住遺跡及遺物,與鹿頸所發現的是差不多年代,是研究香港史的重要文物。不過,在馬灣被大規劃開發後,所有未知、未被發掘的文物已經埋藏在珀麗灣下,永遠都不見天日。如果真的是要發展鹿頸,政府當然會先進行考古工程,只是政府又是否真的有意去將文物進行保育呢?由馬灣和陰澳灣南部海堤的例子可見,政府似乎只關心發展的機遇,看不到文物的重要性。

記者:吳卓恆、蕭美芳、歐陽聯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