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梅窩牛牛原地建牛棚,初露曙光!

梅窩牛牛原地建牛棚,初露曙光!

(獨媒特約報導)大嶼山牛群一直是當地的「原居民」,在大嶼山繁衍生活,然而牠們的生存空間卻因大嶼山近年不斷「大開發」而遭吞噬。農地荒廢、道路擴建、土地發展更是牛隻生存環境日益收窄的主因。大嶼山牛隻被撞死事件時有聽聞,而六月初發生八牛慘死的悲劇後,保護動物團體除了希望盡快追緝元兇外,更再次提出在大嶼山牛群每日必經之地設立牛棚,以控制牠們的遊牧路徑,盡量避免牛隻被迫出馬路使意外頻生。梅窩牛牛之友(FOMC)在六月二十四與地政署開會討論覓地建牛棚一事,幹事麥志豪指總算是為大嶼山牛群保育問題上「踏出了第一步。」

牛牛需要遊牧生活
麥志豪表示,地政署在今次會上與梅窩牛牛之友商討五塊開放空置的政府土地,供予牛隻作為棲息之所。經討論後,梅窩牛牛之友覺得其中一塊官地比較合適作牛棚,因梅窩牛群時常在該地經過。麥志豪指:「牛牛有自己的固定活動路線,外人很難改變其生活習慣。」其他空置地距離牛群活動範圍較遠,技術上難以「教育」牛隻脫離本身的遊牧圈適應新地方。梅窩牛牛之友和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等愛牛團體,一直致力爭取的牛棚是開放式的,建議只在特定路線和特定時段設置牛棚。而開放式牛棚是指牛隻可自由出入,這樣才可兼顧牛群的遊牧特性及健康。

simon05

團體表示爭取設立牛棚目的有三:一)可減少滋擾問題,地政署因在部份地方長期封地,令牛群無法覓食才走入民居,而興建牛棚可讓牛隻在合適的環境下逗留,令牛隻有空地可居住,降低牛群在公眾地方活動,盡量避免車牛爭路。二)可為牛群保育問題上作支援,牛棚可供牛群避雷避雨,還會放置食水和食物供牛隻維生,更可讓放牧人及獸醫較容易照顧病牛,定時提供合適的藥物。三)是加強教育,鼓勵市民與牛隻相處,在牛棚的當眼位置,會張貼教育及讓牛標語,促使「人牛共存」。

圈養是虐畜的溫床
在這之前,漁護署高級獸醫瞿文豪曾提出的「覓地遷牛」計劃,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主席何來就此反對,直指「畫地圈養」或「覓地放養」的概念,都是以暴力強行把牛群遷至他區,違背團體及梅窩鄉事委員會都共同希望原區安置牛群的意願,以及生態保育的概念。何來強調圈養式管理動物不人道,令人聯想到如紀錄片「食品帝國」(Food Inc.)中食物農場飼養牛隻的方式,把本應放牧在田園草地吃草的牛隻,困養在斗室之中,令牠們進入亞健康或生病狀態。另外,強令牛群搬遷等同把事故中的「受害人」轉化為意外的「負責人」,實屬推卸責任之舉。

麥志豪形容爭取設立牛棚之路要「過關斬將」,除了要盡快向地政總署申請短期土地租約,之後又要與漁護署、民政事務總署和運輸署等部門商討細則,其後還要作公眾諮詢,但無論如何算是為梅窩牛群的福祉「踏出了第一步」。Lonely Planet 旅遊指南作者鄒頌華亦撰文質疑香港是否連棄耕地也不能放過來建屋發展,認為大嶼山八牛之死,是時候讓公眾反思牛隻的生存權利。

simon04

政府部門應與時並進
梅窩牛牛之友和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等團體組成的「追究大嶼八牛慘劇聯盟」,希望政府能在預防類似事件再發生,曾於六月十九日的跨部門會議上要求政府成立「本土物種保育科」和討論物種管理等的政策問題。何來指,大嶼南道至少有五個飛車危駕黑點,簡直是大嶼山牛群死亡陷阱。二0一二年在大嶼南道錄得牛隻因交通而傷亡的數字已有十六頭。今年更突破去年數字,由一月至六月,半年間已錄得十七頭牛隻死亡。她認為專業紀律部隊的動物知識貧乏,處理動物案件時態度「懶散」,容易讓事故元兇逃之夭夭,建議大嶼南警務人員須多加認識處理牛隻的理論和實務,參加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協理的工作坊。

聯盟認為漁護署有責任檢討現存過時的「動物管理」政策,落實真正「自然護理」原則。要求漁䕶署成立「本土物種護理科」,將政策全面推及所有本土物種,取代以往藉「公眾衛生」為名來進行「滅門殺戮」(全群絕育)或「強行迫遷」(覓地遷牛)等暴力行徑。管理方針亦須由現時的「遙距」操控(remote base)改為「本地」操控(origin base),如今次協助處理八牛慘死事件的管理團隊便從薄扶林動物管理中心借調。管理中心需有專業人員配合和應付物種研究和日常䕶理,或處理緊急事件,期望本地牧牛人能加入牛隊管理人員,以免事倍功半。現時大嶼山警區指揮官曹明龍高級警司承諾同意晚上加強巡邏,打擊超速駕駛及醉駕,及支持警務人員接受培訓。運輸署代表表示會檢討事發路段的車速限制,如由七十米降至五十米,並在禁區入口重設更亭。漁護署回應會積極硏究牛隻關注團體提出的建議。

1006137_10200203153346268_325441564_n

simon03

編輯:謝曉陽
相片: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