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採訪手記:昔日綠油一片的龍鼓灘村

20130704_103841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擴建堆填區,擴建後將會距離龍鼓灘村不足一公里。週日,龍村灘村村民發起汽車慢駛遊行。無車接載,本來等到車隊出發後便打算離開,但機緣巧合,原居民海叔順道載我隨車隊出發。一路上,聽他說龍鼓灘村的變遷。

舊日龍鼓灘
地理位置所然,龍鼓灘村靠山面海,自成一角。通往堆填區的路上,海叔指向兩旁用作存放建築用料的遍野爛地說:「以前整個龍鼓灘都是農地,大多數是稻米田,因為地方偏僻不便出外購買所以自己開田種,我們這一代都是食自己種的米長大」。他說灌溉是用山水的,由村中壯丁合力在山上駁喉,再為逐家逐戶接上:「祖先無收過政府一分一毫幫助,靠雙手令條村富足。」

龍鼓灘的沙質帶黑,我誤會是附近堆填區和發電廠污染所至。海叔解釋龍鼓灘的沙質天然就是這樣,而因為這種沙,十分適合養殖海產。但現在漁業已絕跡於龍鼓灘,主要因為水質嚴重污染,海產再不適人食用。附近的堆填區、儲油庫、發電廠或多或少有份「合力」污染龍鼓灘,不過海叔說,經過龍鼓灘的大貨船才是真正元兇:「對出個海,是貨船上蛇口的必經之路。大船一經過,海面上一來留有好多油漬,二來魚群嚇都嚇走哂。」

村民:新界鄉村和城市的關系已被切斷
談到「自家出產」的農作物,海叔顯得相當自豪,他說:「年輕時候,村民會出幾艘船,帶著數百斤菜到上環賣,好受街坊歡迎!自己村食唔哂,拎出去賣賺番個錢,又可以令市區人食到本地新鮮菜,大家都好」。但隨著政府將龍鼓灘至稔灣一帶打造成「厭惡性工業設施集中地」,農業也自此消失。對於今日「市區人」感覺對原居民留有負面形象,海叔覺得相當無奈:「以前市區居民好歡迎我地,可能現在新界鄉村與城市的關系已被切斷,令人覺得原居民是分離的一群人。其實政府如果給予空間和地方給村民務農,大家打風落雨都唔需要捱貴菜,簡簡單單都可以幫到市區。」

「搬村是一條出路」
新一屆政府計劃在龍鼓灘大興土木,剛剛建成一座焚燒淤泥廠,上年又通過建大型骨灰龕場,將來更打算進行大規模堆海。現時通往來往龍鼓灘只有一條單線行車路,海叔說假如政府不建新路讓車輛繞過龍鼓灘村,恐怕噪音、臭味、塵埃等問題將令龍鼓灘村不適合居住。話中帶點氣憤,他斥責政府對龍鼓灘村民不聞不問:「起堆填區、發電廠、骨灰龕,其實村民都忍讓,但政府點解唔做好配套?」被問到村民有無打算借今次機會游說政府收購整條村,海叔說:「其實依家原居民都已經無住在龍鼓灘村,因為耕唔到田又捉唔到魚無法生活,唯有放租賺錢。假如政府有心發展,搬村是一條出路。」

20130704_102614

有人會覺得龍鼓灘原居民「貪得無厭」,恃著擁有土地向政府討價還價;政府收購龍鼓灘,給予賠償之餘又可能為原居民建一條新村,讓他們繼續放租變相「賺上賺」。也有人會覺得,原居民忍受堆填區十多年,又活在一個相對高污染的地方,搬村賠償合情合理。無論如何,親身了解他們的故事,總比盲信一般描繪「惡死霸道」的原居民形象來得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