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回收業界:每年30萬噸洋垃圾留港堆填

黃錦星
黃錦星出席立法會會議,未能回應議員對回收率的提問。

(獨媒特約報導)本港每年進口數百噸回洋垃圾,原來不知不覺已被官員計進回收率。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今早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回收率計算及「洋垃圾」問題。會上官員再次承認不能保證「零洋垃圾」,而回收業界則估計約一成洋垃圾會送往本地堆填區。

表一 黃錦星
黃錦星會上簡報的本地回收率計算方法

但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環境基建)陳英儂承認,香港較多塑膠回收物料倚靠出口,「(出口)量太多」,本土回收的很少(見表二),且回收量波動大。若繼續沿用此方程式,未必適合。他卻沒解釋清楚為何「金屬和廢紙用這條方程式便沒有問題」,只表示將委託顧問統計香港廢塑膠產生、回收和棄置的實際情況。公民黨陳家洛希望顧問報告不只有統計數字,還需有實際政策建議。惟陳英儂直接回覆年底完成的調查報告「只會統計數字」。

表二
表二:香港全年回收塑料數量遠超食環署收集的數字(資料來源:有線新聞

環保署無專業估算洋垃圾數量
香港回收再生資源總會主席陳鍚琨稱,據業界非正式統計,每年有300萬噸從外地入口香港再轉運內地的廢塑膠。經加工後,約有8至10%(24萬噸至30萬噸)變成廢物,棄置在本地堆填區。工程界盧偉國擔心會加劇堆填區負擔。民主黨黃碧雲則擔心香港會變成「垃圾入口港」。黃錦星表示,雖然進出口廢塑膠數字出現差異(最近5年,有4年進口廢塑膠高於出口),不等於有廢塑膠變成「洋垃圾」棄置在堆填區。

環保署助理署長(環保法規管理)王德威不同意回收商估算,稱不相信每日會有1000噸,約200架車次的「洋垃圾」進入堆填區,即佔每日運往堆填區的廢塑膠超過一半。然而,根據立法會文件(附件二),過去10年,每日平均約有1800噸廢塑膠棄置在堆填區,而食環署全年的回收量只有百多噸。他稱「這是不可能的事」,卻無法保證「零洋垃圾」。經議員毛孟靜質問有沒有專業評估時,他才承認:「沒有基礎告訴你準確的、專業的估算」。

此外,內地自二月起進行「綠籬行動」。截至本月22日,已退回189個不合規定的回收物料貨櫃。黃錦星澄清,超過一半貨櫃(102個)已離開香港,餘下87個正準備離港,退櫃不會加重堆填區負擔。但荒謬的是只有約一成被退回的廢塑膠貨櫃(10個)已離開香港,餘下九成(79個)尚未處理。

表格三
各類被退回收物料資貨櫃離港情況。(資料來源:立法局文件

會議期間,再次有團體要求政府關注回收業發展。中港澳環衛總商會環保總幹事李琬婷提出,回收商只是整個回收業的其中一環,尚有源頭的清潔商和業主立案法團,以及處理回收物料的再造商,建議港府推行政策支持整個行業。工聯會郭偉強亦贊成,香港不只是作為廢料的中轉站,而是有有齊回收、再造的配套。

此外,多個團體均希望當局為回收商發牌。陳鍚琨慨嘆,因為偏遠地區的小型回收場不時發生火警,令回收場很難買保險,保費高昂。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期望,落實發牌制度可監管中轉商和處理垃圾商。民主黨單仲偕則憂慮發牌會設置門檻,影響新人入行。黃錦星對此持開放態度,將成立「推動回收業發展督導委員會」討論。

早前有線電視揭露,港府計算塑膠回收率出現重大偏差,回收率計算大量進出口回收廢料,未能反映本地實際情況。堆填區的廢物可能有兩成來自外國。逼使政府重新檢視回收率計算方法及監管洋垃圾進出口機制。委員會會於十月復會後再次開會,討論回收業發展問題。

編輯:方鈺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