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台灣:遍地開花的民間反核運動

台灣:遍地開花的民間反核運動

圖:2013年3月3日在台灣某大學的反核快閃行動照。(來自反核部隊的 facebook 相冊)

前天(8月7日),台灣反核運動成功阻截了「第四核電廠」的公投議案在立法院通過。該議案最早會在九月重上立法院。

台灣的「核四」,亦即龍門核能發電廠,其實早於1999年開始動工興建,但由於政黨輪替及反核運動,工程多翻延後。因為不論藍和綠執政下的政府,均曾為核四亮過綠燈,反核的運動能量,主要來自民間。在馬英九執政下,核電廠本訂於2011年營運,但因為日本福島核災,政府決定重新檢測,並預定在2015年運作。

然而,民間反核之聲在過去兩三年,有增無減。執政黨為了取批準核四營運的合法性,行政院長江宜樺於今年2月25日,宣佈要在年內進行公投,以趕及2015年運作的時間表。

一般人會認為公投是民主決策最好的形式,不過台灣在2003年11月通過的公投法,是一部「惡搞」的法例,它要求有50﹪以上選民投票,公投的結果才算有效。一般來說,台灣大選的投票率約70﹣80﹪,藍綠的支持者勢均力敵,只要有一方能動約30﹪的選民杯葛公投,投票率就不能過半數,公投結果被視作無效,議案不能通過。換言之,即使所有參與公投的選民均支持議案,仍不會獲得通過。在過去十年,台灣一共有六次公投議案,但每一次都失敗告終,因為反對公投者杯葛,投票率大率只有45﹪。在台灣,通過公投的門檻,比起獲選為總統的門檻更高。

面對如此的困局,台灣反核運動,一手揭露公投的不公,要求修訂公投法,並以公共安全為理由向政府施壓,要求直接終止核四計劃。同時,他們亦準備在不公的制度下,動員超過50﹪選民參與公投廢核。

故此在行政院宣佈「公投」後,民間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核遊行集會。最大規模的動員在今年3月9日,全國四個大城市,包括台北、台中、高雄和台東,同步發起反核遊行,一共有20至25萬人參與,打破了那麼多年來反核示威的動員人數。

文化和政治評論人張鐵志在3月的動員後,就說這是一場「新民主運動」:不同背景的人群,包括文化界、歌手明星、畫家設計師、商界金融界等,均明確的走出來反核。而環保團體則為不同的反核群體,提供有關核四安全問題、再生能源等資訊,為自發的全民反核運動提供彈藥。

自3月以來,反核組織者每個周末都在台北的自由廣場舉行論壇和反核文化表演,透過這面對面的平台,鼓勵每一個參與者在自己的崗位動起來,把反核的訊息傳遞下去。面書上,大量的反核群組成了,包括有統籌組織動員的「台灣反核行動聯盟」、動員遊行的「2013廢核大遊行」、情感分享性的「為了親愛的你,我反核」、社群性的「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為公投作準備的「終結核四催票大聯盟」、吸引個體的「我是人,我反核」、地區性的「宜蘭不要核4、5、6 運動」、延伸性的「我是狗,我反核」、快閃行動的「反核部隊」等等。

這些工作,使民意逆轉。在今年二月台灣周刊在全國六個地區的民意調查顯示,反對核四的民意一般低於27﹪。到4月行政院研考會的調查顯示有38﹪人認為要原則上停止核四,落實無核心的政策,而對核心的安全抱有懷疑的則有54﹪。若單看台北市,7月份的民意調查顯示,有超過62﹪反對核四。一項8月份公佈,針對台灣社會發展趨勢的調查顯示,超過百份之70﹪的民意反對發展核電。

過去,台灣的核能知識和資訊均被電力財團圈養的專家壟斷,執政黨也借此操縱民意,所以他們才會提出以「公投」來為核四闢路。然而,自日本福島核事故以來,台灣的反核運動,卻敞開新的局面。正如張鐵志所指,運動慢慢脫離形式民主的限制,「反核運動作為民主運動,不只意涵著我們能夠透過收集資訊、分析、論辯後參與重大的公共決策,更意味著我們拒絕被政客、商業利益和偽中立的科技官僚所控制,而是要共同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和這座島嶼的未來。」

香港還未有形式民主,但社區福利和庇護關係對民意操弄不遑多樣,我們又能否借鏡台灣反核的組織經驗,走出當下民主發展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