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去政治化的大多數與激進化的關鍵少數

去政治化的大多數與激進化的關鍵少數

昨日集會完結,不欲再探討是左膠還是右膠騎劫,或商討還是一元領導,卻仍有話要說。

1. 多份報章明天(或者即時新聞已經)報導昨日集會有超過十二萬人,而這個數字其實只是毛孟靜在台上突然宣佈,並無經過任何點算或估計,對此實在甚為不滿。事實是當時我和Oscar在大台上休息,我私下和Oscar耳語說「有可能多過最後一晚」,因為當時我只目及公民廣場和添美道一段,突然毛孟靜就宣佈「學民思潮既同學同我講今日仲多過佢地12萬人啊!」。

後來我走出去才知道,其實添美道沒有完全坐滿、立法會停車場及大空地並沒有被佔據、添馬公園只用了一少部分,這與12萬人當晚(完全佔據上述地方)其實真的相距甚遠。

2. 從上述話題引申,到底當日12萬群眾,與昨日約6、7萬人(我猜實數如此)有甚麼性質上的分別呢?為什麼這次事前聲勢這麼大、資源來得多、還有更強的主流文化後盾,最終願意行動的群眾反而來得少?

為什麼輿情和行動人數的落差那麼大?這是不是給那些以為將運動「去政治化」和「非激進化」就能成功的人獎了一巴呢。這次運動雖然網上情勢跨張,卻一直在一個去政治化、去矛盾化的氛圍中發展,甚至拿出「獅子山精神」作為道德主軸。

相反,在佔領前,學民page一直停在兩三萬like,而且臨近開學,個個絕望非常,聲勢要差得多。但在開始佔領後,起初的幾百群眾一直跟我們經歷了激進化的過程,大台每天不忘提醒要行動升級,甚至在罷課立場上群眾走得更前,整件事也愈來愈觸及到整個現行秩序。

不禁想,其實運動的成功,未必需要去政治化的大多數,而是要激進化的關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