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台灣與香港的新連結

十月中,香港爭取普選的「佔領中環」運動發起人之一朱耀明牧師、工黨主席李卓人及「真普選聯盟」召集人鄭宇碩來台拜訪曾作為紅衫軍領導人的施明德,施明德表示會支持佔領中環運動:同一周末,林濁水參加香港一場會議。此後,香港親北京媒體、建制派議員以及《人民日報》不斷猛批佔中運動和台獨連結,上周國台辦發言人也出來譴責。

這些批評未必是真的擔心台獨和佔中連結,而更因為佔中運動是北京目前對香港最大的擔憂,所以要盡可能打壓。此前主要對抗論述是「佔中」會癱瘓香港經濟,現在當然更機不可失地污名化。

矛盾類似彼此參照

姑且不論這個特定的爭議,台灣和香港兩個島嶼之間的命運其實聯繫越來越深,且的確應該更認識彼此正在出現的政治和社會運動。

首先,兩個島嶼當前的主要矛盾有著相似的根源:1945年,台灣從日本被交還給「祖國」,但在這主權轉換的過程中,人們沒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戰後漫長的黑暗歲月中,爭取自主與尊嚴的聲音從微弱到逐漸壯大,終於逐步完成形式民主和政治主體性的建構。而在香港,在1997年,同樣被一個殖民母國交回到祖國,島民們同樣在這過程中沒有發聲的機會。直到2003年,五十萬港人上街要求撤回《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此後一步步推動各種草根的民主實踐、政治改革運動和建立本土認同─而2017年的普選將是一個重要關鍵。

當然,台灣的民主經驗早已證明形式民主的建立絕非通往天堂之梯;事實上,此刻台灣與香港有許多類似的矛盾,且有許多可以彼此參照:兩者都面臨資本霸權造成的日益嚴重的社會不平等和青年貧窮化,「土地正義」同樣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並且兩者同樣面對北京霸權的威脅─雖然具體情境不同,但台灣可以更了解已處於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是如何被北京滲透和控制從政治、企業到媒體等制度,或者認識到把陸客自由行當做簡單的經濟萬靈丹會造成如何嚴重的負面後果。

理解各自社會脈絡

相反的,台灣二十多年來的民主運動以及本土化運動有進步也有虛弱之處,這些都是此刻的香港可以得到的啟示,如社會運動與政黨間的依賴與自主關係,或者是否可能在建立本土認同的過程中維持其開放性和進步性。更具體的,有台灣人和香港朋友都以為台灣社會運動的創意、組織和動員能力上比香港強,但事實不然。無論如何,關鍵是彼此的參考與學習。

尤其,台港兩地的八十後與九十後青年都特別展現出新的能量和想像力:不論是台灣的環境、土地、反都更議題到反媒體壟斷,香港的反高鐵、追求土地正義、今年的支持碼頭工人罷工,乃至新一波爭取普選運動,都看到青年人作為變革的先鋒。而兩地的主流政黨也都在新的社會力量崛起過程中被邊緣化,被年輕人所不信任。

因此,在表面的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各自社會的脈絡與矛盾,並真正嘗試建立連結的可能。

原文載於 11月5日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