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發夢王大歷險》:將生活還給我

《發夢王大歷險》:將生活還給我

(原刊av magazine 03-01-2014,這是加長版。)

看《發夢王大歷險》(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感慨良多,雖然沒看過1948年的版本,但編劇這次改編,把背景定在現代,2007年美國《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結束印刷版,2009年改為網上雜誌繼續經營。

作為一名在傳媒行業當了20多年攝影記者的我,實在被這部電影擊中要害,掀起太多回憶,在戲院中,看著Walter Mitty (Ben Stiller 飾)經常發著歷險式的白日夢時,我的思緒也回到往時。

我是在1989年擔任報社攝影記者,之前是專跑社區新聞的文字記者,隨後也跑過突發,大部分時間採訪人間不幸事情。我沒受過正式的攝影訓練,工餘時靠多看外國雜誌進修,《生活》是攝影記者奉為殿堂級的刊物,刊登的都是出類拔萃的圖片故事,充滿人文關懷的報導攝影作品。 另一本我景仰的刊物是《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

從這份1883年便創刊的老牌雜誌歷史中,我從中認識了很多偉大的紀實攝影師,如Eugence Smith以影像爭取公義, Elliot Erwitt對生活的幽默感,及其他眾多Magnum 圖片社成員。那些穿州過省,不辭勞苦,以鏡頭體驗塵世間苦樂美醜的攝影師,在我腦海中的形象,正是電影中行蹤飄忽的攝影師Sean O’Connell (Sean Penn 飾)般瀟灑。

片中也引用了《生活》的座右銘: “To see things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things hidden behind walls and within rooms,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draw closer, to see and be amazed.”是敢於向外闖的冒險精神,發掘真相的耐心,和不單看事物表面的眼界。

《發》的故事也是由Sean 的一個「玩笑」引發的,它喚起了平凡人心底潛藏的個性,而這種本該是獨特的個性,不知自何年何月開始,敗給平穩的生活,被平庸磨平,消失殆盡;然後發現自己停滯在泥沼般的生活裡,一晃又是十多二十個年頭,已經喪失了嘆息的意識,只知生活就是這樣過。

電影中,《生活》是呼應生活的,Walter 敢於踏出去尋找Sean ,其實是源於安穩生活的終結: 《生活》停刊,新的管理層入主,整頓架構,減薪裁員……但最令Walter 不忿的是那份漠視,漠視自己10多年來用心工作,然後換來高層的冷言冷語,說他是公司最不需要的員工。

懂得欣賞Walter 的人,只有Sean 。

當Walter 遠赴格陵蘭尋找Sean ,我聽到背後一名天真的女觀眾問男友:「即係邊度?」男友說:「好凍的。」當Walter 歷險時,仍不時收到交友網站編輯Todd (Patton Oswalt 飾)垂詢他「到過的地方」一欄該填什麼。

城市人不知從何時開始,愛以「到過的地方」來定義人生的閱歷,facebook 朋友急不可待把旅遊照片上載,去得愈遠愈有意義,順著赤臘角機場航班離境指示牌,指示著人生。

多得攝影記者工作,令我有很多離開香港,但又不是自在旅行的工作機會,回想起來,每次想回家的感覺都特別強烈,在成家立室之後,我知道此生也不可能像Sean 般閒雲野鶴。

原來我也是在《生活》停刊那年離開了傳媒行業,《生活》的消失,見證了一個美好的時代結束:一個講求「質素」及「冒險精神」的時代一去不返。不單是那卷Kodak Tri-x黑白菲林第25格不知所終,而是急功近利的心態,取代了耐心鑽研的能耐,在手機中觀看攝影師的作品,隨意縮放,那及跨版兩頁大照片的震撼,但最要命的,我們已經不在乎「震撼」,安於活在看似多姿多彩,但其實一式一樣的人生。

原文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