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誰令好老師失業?

誰令好老師失業?

文:陳為建

近十多年來,一所學校裡原來有很多不同聘用制的老師,除常額教師外,還有很多合約老師。一些津貼學校,即使有常額教席,也會以合約制形式來聘用老師,一來可壓低工資,二來可更靈活彈性處理教師人手。這些商業元素看似激活學校的成效,實質是扭曲了整個校園學習環境。

同工不同酬已經引起很多問題,在考績不公平的情況下,良性競爭不見,士氣低落就到處皆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早年還經常鼓吹合作學習,一個合作環境比起競爭環境,更能令學生事半功倍地學習。但當老師努力營造一個安穩的合作環境給學生時,原來他們自己卻活在一個極端競爭性的環境下工作,明年會爭得合約一份嗎?這是多麼的諷刺!

父母可能希望子女能遇到一個啟蒙導師,但3年幼稚園、6年小學、3年初中、3年高中,可能這些好老師在孩子生命中只出現一年便不見了,甚至有些是六月考試不需太多人手,所以五月便約滿不見了。教改後教育生態變化多端,前幾年不夠通識老師叫老師轉型,如今又說通識老師「齊天大剩」!這種殘酷究竟哪裡來?是政府沒有遠見嗎?是民間監管不力嗎?

在政府學校情況會好些嗎?自1997回歸後,商界主導一切,説公務員隊列龐大,政府要瘦身,公務員數目要以十八萬五千為上限封頂,最後要求各部門推出自願提早退休計劃,俗稱「肥雞餐」和「清水餐」。當時的教育署馬上推出,一批意興闌珊的好老師從此退下火線。但這一舉動令很多官校出現很多空缺,填補人手唯有聘用合約教師。

政府的合約教師比津貼學校更五花八門,有一個月合同、六個月和一年的,支薪日卻不在月底,而約在翌月七日,比津貼學校的常額教師、合約教師和官校的長俸教師足足遲一星期獲發薪酬。一般津貼學校五月便會傾續約,但官校是七月中才出長俸制教師第一份的調校通知,甚至有遲至八月才通知的例子,對官校合約教師的影響是,最快要到七月中才獲通知能否續約。

去年的好同事,今年不見了,不知找到工作沒有?為甚麼不可以跟津貼學校一樣五月出調校通知,與官校合約教師一個方便,跟外圍的教師招聘市場接軌?這些在官校任教的合約老師又有機會轉長俸制嗎?由於公務員數目有上限,而當年教育署主動提出瘦身申請,如果今天教育局要聘請長俸制教師,必須遞交十年的人力資源變化預測與公務員事務局,再由公務員事務局批額,得這批准才可以聘請。這手續程序,連寫出來都覺得繁複,重重關卡才可以辦招聘。

究竟問題出自哪裡?教育資源錯配?師生比例和班師比例出現問題?還是有些政策太僵化?一些同事,可能在七月下旬被指派執行聘請來年的合約教師的工作,但空缺卻比本年度聘用的合約教師數目少。於是,好幾位合作過數年的好同事來面試,經過重重考慮有職責在身者只能忍痛選聘其中一位。沒獲聘用的舊同事可能會反問:「為甚麼當日沒選上我?」可謂情何以堪?

教育是一個人本工程事業。在不理性地過份放大商業效益的時候,為甚麼偏偏要把一位好老師送進失業大軍去?

作者陳為建,中學教師,進步教師同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