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路邊污染微粒超標 馬拉松跑手吸塵 隧道繼續為污染黑點

路邊污染微粒超標 馬拉松跑手吸塵 隧道繼續為污染黑點

健康空氣行動 (CAN) 本年度繼續邀請跑手在參與香港國際馬拉松賽事時,攜帶微細懸浮粒子(PM2.5)便攜式監測器註一參賽,以協助量度各比賽路段的空氣污染情況,今年邀得四名跑手(兩名參加全馬賽事,另兩名則參加十公里賽事)協助調查空氣質素的工作。

今年賽事空氣質素較去年差,除了平均污染水平上升外,心臟病患者死亡率增至兩成的「危險時間」亦比去年上升。全馬賽道中的高污染地段,包括通風欠佳的西隧、西九龍公路的交通路段、昂船洲大橋船舶污染及柯士甸地盤工程一帶,容易誘發心臟病患者(當中包括隱性病患者)跑手發病,甚至死亡。

為保障參加者生命安全,主辦單位應更重視空氣污染情況,除了預計比賽日天氣情況外,亦應提高參賽者對空氣質素的關注,以減低如2006年香港馬拉松出現選手疑因空氣污染導致死亡的事件。例如,在大會向參賽者提供的「參賽者須知」中,清晰指出如賽前或預計「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AQHI)達 7級或以上時,跑手的建議應變為何。

Photo 4_10K runner

Photo 7
用於是次調查的監測儀器

量度結果

健康空氣行動整理量度結果,發現

1) 42公里全馬賽事之微細懸浮粒子(PM2.5)平均濃度註二是每立方米63微克,高於世界衛生組織24小時標準一倍半(每立方米25微克) 註三。(詳細量度結果見附件圖一及下文表一)

2) 42公里全馬賽事有多個污染黑點,首當其衝是西隧,最高濃度達每立方米154微克,高出世衛標準五倍多;其次是西九龍公路、灣仔銅鑼灣市區、昂船州大橋及柯士甸站地盤,最高濃度達每立方米80-115微克,超出世衛標準二至三倍多。

3) 42公里全馬賽事出現微粒濃度急升達「危險水平」的時間註四達1406秒,佔總時間8.34%。

4) 十公里賽事PM2.5平均濃度是每立方米35微克,高於世衞24小時標準。

5) 十公里賽事PM2.5最高濃度是每立方米41微克,出現於城市花園附近,估計與附近地面的交通情況有關。。

6) 十公里全馬賽事出現微粒濃度急升達「危險水平」的時間註四達441秒,佔總時間9.93%。

7) 綜合環保署路邊監測站數據,全馬賽事之PM2.5背景濃度約為每立方米35微克,而十公里賽事每立方米33微克。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鄺芯妍表示:「今年量度的空氣質素比往年差,除了通風欠佳的西隧,跑手也經過較多交通的路段及建築地盤大吸廢氣,並非理想的跑步路線。加上今年測量的危險水平比例較去年高,有心臟病或潛在心臟病患的人士,發病的機率會大幅增加。」

她建議主辦單位更改賽事路線,讓跑手可以在空氣更流通的路段作賽,甚至做出更多封路措施,令跑手可遠離交通廢氣,不用淪為「人肉吸塵機」。

健康空氣行動會將有關數據及建議交予大會參考。

健康影響

美國有研究指出,馬拉松的選手吸入和呼出的氣體相當於一個坐著不動的人兩天兩夜吸入和呼出的氣體量。因此,與正常呼吸時相比,選手會接觸到更多的污染物。

另外,一般跑步愛好者亦應注意空氣污染。運動時肺通氣量是安靜時的10至16倍,因此熱愛戶外運動的人受空氣污染的影響可以說是普通人的10倍還多。戶外運動員更容易受例如微粒、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物的影響,有可能出現肺部受刺激、胸腔疼痛、肺活量下降等等症狀。

圖一:42公里(全馬)賽事錄得PM2.5濃度
Graph 1_42KM

圖二:十公里賽事錄得PM2.5濃度
Graph 2_10KM

表一、2013及2014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路段之微細懸浮粒子(PM2.5)平均濃度 (世衛建議水平:25微克/立方米)
螢幕快照 2014-02-16 4.17.39 PM

註一:本會採用之微細懸浮粒子(PM2.5)監測器為便攜式檢測儀,由美國TSI公司製造,型號為SidePak AM510,廣為專上大學研究者使用。

註二:量度以一秒為單位,我們得到全程所有讀數後取其平均值得出平均濃度。

註三:世衛沒有一小時平均標準,所以此調查採用24小時標準作比較。

註四:2013年2月《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英國空氣污染研究。當空氣中的PM2.5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心臟病患者死亡率會升至兩成。本會根據是項研究計算「危險水平」,若PM2.5於一秒內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便屬「危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