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上山學藝的阿豆

上山學藝的阿豆

原來洋蔥可以染色,由深黃至褐色的色系,都可以用洋蔥來漂染,這是阿豆説的。他又教我織布,於是我織了兩張書簽送給自己。

阿豆原名叫張城,今年21歲,小時候因為個子細小,朋友都叫他阿豆。同年紀的朋友都在念大學,為暑假到哪兒實習、畢業後做甚麼工作苦惱。但阿豆已經完成了為自己規劃的三年上山學藝課程,現正為下一階段到歐洲學手工藝作準備。

阿豆去年11月底學成回來。過去三年,他住在距離台中市兩小時車程的大安溪畔,跟泰雅族原住民學習幾近失傳的傳統染色和織布。大安溪屬於苗栗,那裏有田,又有村落,由大大小小的家庭組成。那裏沒有菜市場、連鎖店,只有數間雜貨店,買菜、買零食都要下山。他定下了三年上山學習的目標,「一般大學學位要用三年時間完成,我沒有念大學,跟原住民學習就當作給自己的大學課程,所以我決定用三年時間學習。」

阿豆根本沒打算上大學,因為他沒有考會考。「我志願是當建築師,不是要興建高樓大廈,而是專門建樹屋。小學作文寫『我的志願』,我也寫建樹屋,就地取材用禾草和木材在樹上搭建。我也喜歡各種手工藝,特別是木工,既然知道自己的興趣和志願,又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不用上大學。過程中我也可以掌握學習進度,正規教育的教學速度太快,不適合我。」

高中念兆基創意書院,阿豆選修了自己喜歡的課程。四年前母親到美國參加禪修營,他趁機隨行並到當地上了個短期課程,學建樹屋。畢業後他又隨母親到台灣,用了半年時間尋找良師,參觀當地的有機農場、手工藝工作坊。最後決定跟隨泰雅族的尤瑪老師,在她創辦的野桐工坊學藝。

由學徒做起,阿豆先學習栽種,從植物中抽取纖維織成線,然後染色,再編織成布。他還要負責工坊的膳食,由於他茹素,同事會忍不住問他能否弄些肉類菜式。工作坊不時會應邀到大學、社區中心教學,阿豆就會當起老師授課;有時獲邀到博物館參展,他又會變成策展人。

泰雅族是台灣原住民部落的主要族群。泰雅族的傳統是男人打獵、女人織布。女孩要有超高的纺織技巧,在臉上紋上花紋才有資格出嫁。這族沒有文字,靠織在布上的花紋、圖案紀事。日治時代,台灣政府禁止泰雅族織布,強逼他們用日本布料造衣服,漸漸也失去了獨特的紡織技巧、文字和故事。後來尤瑪老師向年邁的祖母和部落的長輩重新學習織布,承習傳統,再傳授其他婦女。然而,有些花紋所象徵的意義已難考究。台灣數年前風靡一時的電影《賽德克‧巴萊》講的就是泰雅族的故事,戲中的服飾都是由工坊做的。

雖然阿豆學習織布,但工坊堅持不能讓他觸碰傳統織布機,怕為他帶來厄運。

我每次向朋友提起阿豆,大家都覺得這年輕人一定是來自富裕家庭。其實他家境普通,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素食烹飪老師。上山學藝那三年,每逢最冷和最熱的日子他都會回香港打工,受聘於創意書院校監黃英琦,好讓他能賺取生活費。為了省錢,他用父母的飛行里數換免費機票,但只限到台北,所以他在桃源機場下機後,要轉上好幾程巴士,才能到達台中的大山。毎次由香港大埔的家到台中的工坊都要一整天時間。當然,沒有有父母和校監的支持,阿豆不會成為在大山上教我織布的年輕導師。

自六歲起已夢想建樹屋,阿豆正籌備下一趟旅程,去歐洲學藝。他打算先到蘇格蘭學習傳統紡織技術,再到瑞士學木工,然後留在歐洲生活一段時間,了解當地的文化藝術。他相信只要努力學習,必定能創作出色的手工藝品,也終有一天能達成建樹屋的心願,「只要有田、有樹就建得成」,但未必能在香港實現,「在台灣我學識耕種,可以自給自足,住在自己搭建的樹屋。只是香港的土地太貴,根本不可能擁有一塊地。即使有地,政府又隨時收地發展,將來可能不會在香港生活。」

向歐洲出發前,阿豆要先賺點學費。他會在母校創意書院開班教織布,但擔心自己沒有說服力。「我的樣子年輕,師弟師妹可能覺得我沒有資格當老師。」

我最喜愛香港的一面……
「香港有山、有水、有郊野公園。無論住在那裏,不用一小時便可身處郊外。」
我最討厭香港的一面……
「太擠迫、太多遊客。」
我認為要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香港要……
「每個人都誠實地生活,忠於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