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沒有「家鄉」的新疆人

沒有「家鄉」的新疆人

文:程錦

新疆是誰的家鄉,答案並不統一。這本不值得爭論,但鑑於新疆人口比例演變的歷史及維漢兩族之間的摩擦衝突,漢族和維族若真要尋找一份關於家鄉的歸屬感,都會有些許尷尬。更不用提漢族和維吾爾族外,新疆其他十幾個常被眾人忽略的世居民族。

追根溯源,新疆是維吾爾族世代生長的地方。解放前,新疆的漢族人口比例不足10%,但當時的漢族和維族關係融洽,了解也尊重彼此的生活信仰,不少維族和漢族當時住在一個院子裡,一起生活。而解放後大批進入新疆的漢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局面。很多人根本不了解維吾爾族的生活習慣及信仰,在面對不同的民族文化時也缺少包容和尊重,比如在維吾爾族面前吃豬肉,不尊重維吾爾族的禮拜等等。有人覺得這可能有些小題大做,但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永遠無法看清宗教信仰者眼中的世界,對你無關緊要的細節可能是另一個人心裡的致命傷。這還不包括漢族人口的驟增,維吾爾族就業機會的不平等,南疆地區維吾爾族生活條件差,漢語不流利的維吾爾族難以融入社會,維吾爾族提出訴求就有破壞民族團結之嫌等等,既是家鄉,為何覺得有話說不出?維吾爾族是否有埋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可以度量。

然而這個家鄉不僅只有維吾爾族,還有其他民族,特別是大批遷入新疆,和維吾爾族一起在新疆生活的漢族。且不說解放前在新疆成長的一代代漢族,就是解放後因各種原因遷入新疆的漢族也早已在新疆深深扎根,這片土地,早已深深地滲入漢族的汗水。不知道當年遷入新疆的漢族這些年是否曾後悔過當年跟著國家政策來到新疆,但如今在新疆居住的漢族,已經回不到曾經來的那個家鄉了,新疆,就是他們心中的家鄉。而在新疆一直求穩定的方針下,自治區的特殊政策下,新疆的官真的是官,新疆的民真的是民,這點是不分民族的。很多漢族看到的僅是維吾爾族享受的特殊政策和優待,在生活中和維族發生權益衝突也大多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既是家鄉,為何感覺活得憋屈,有苦說不出?尤其是七五事件之後,難免有漢族平民覺得,這麼多年的忍讓,就忍來了你們的憎恨和埋怨?

不僅如此,新疆漢族人對家鄉的認同感也會遭遇尷尬,最直接的就是經常被問:「你不像新疆人?你不會說新疆話?」言外之意是,你身上沒什麼特色,怎麼是新疆人?這確實正常,去過新疆的,畢竟是少數,更不用提新疆多年的對外宣傳資料,國內各大媒體的報道,除了山水牛羊,瓜果飄香,各民族歌舞升平,有幾次出現過漢族人的影像?就連兩會期間天安門廣場屏幕上播放的《我們新疆好地方》,全是所謂的「新疆特色」畫面。然而新疆的漢族也有被一口咬定是新疆人的時候,那就是出行辦事需要出示身份證的時候。尤其是新疆一出事兒,過機場安檢時,誰敢說你不是新疆人?

維吾爾族在來自新疆的認同感上並沒有遭遇漢族的尷尬,但就是這種「你是新疆人」的認同,成了一種新的尷尬:因為長相太好認,不出示身份證出行辦事都可能遭遇困難。更不用說當本民族的人鬧出砍人這種大事兒來的時候,一出門,回頭率驟增,出行遭遇額外盤問也難免,這種以偏概全的定性思維確實讓踏踏實實過日子的維吾爾族覺得尷尬。一位維吾爾族友人在對本民族同胞的瘋狂舉動不解之余,也有自己的質疑:「校長強姦學生,不代表所有的校長都是強姦犯,也不代表從這個校長家鄉來的人都是強姦犯。即使有人拿刀進學校砍人,也不會有人拿他們的家鄉或者信仰開刀,這種思路是怎麼來的?」罪犯即是罪犯,暴徒即是暴徒,為何我們一定要追究他們的家鄉或者他們的信仰?

且不說維吾爾族之間,同樣存在巨大的差距。維吾爾族中不缺有好工作的人,而在南疆地區教育水平偏低的維吾爾族,卻只能從事一些最基本的工作,甚至沒有工作。一位父親是維吾爾族、母親是漢族的新疆「混血」姑娘將維族人自身的貧富差距深深看在眼裡:受教育良好,工作穩定的維吾爾族有富到流油的,維族富二代每月消費幾萬塊的名牌包不是稀罕事兒,在國外花大價錢讀書的維族富二代也不少。然而同根生的南疆地區的一些維吾爾族小孩,連鞋子是什麼樣都沒有見過。「維吾爾族人當官後,對維吾爾族平民不是很好,這讓很多維吾爾族人在背後暗暗地罵,」這位姑娘略顯無奈。

儘管自己的父母維漢各佔一方,也並未因不同民族而產生矛盾,但這位姑娘認為從根上來講,如果真的要選立場,大多維族人還是會站在自己的一方,哪怕保持中立也是不會偏袒漢族的。既不信任自己本民族的維族領導,也覺得漢族靠不住,那些處在貧困線、操著一口不流利漢語的維族人,這種不知道能投奔誰的尷尬誰來解?

漢族人替自己說話,說不好就被扣上大漢族主義的帽子。維吾爾族人替自己說話,說不好就被扣上民族主義的帽子。雙方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卻缺乏一個能夠互相理解的溝通方式,7.5事件從未解決的尷尬讓每個新疆人說起新疆,實在不知從何說起。網上那位16歲的維族少女讓媒體公眾震驚了,如果你被告知,7.5事件中參與打砸搶燒的有維吾爾族小學生,你又該做何感想?你真明白事情的始末嗎?筆者從不敢說自己明白,只能憑借著一個個單獨案例,試圖揣摩個中原因。

稱自己生長的土地為家鄉卻會遭到質疑的尷尬,這種談起家鄉不知如何是好的尷尬,不知你是否能懂?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被當作「異類」對待,不管做什麼決定,都給彼此留個活路,大多數人不過都是在討生活罷了。

(特約專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文不代表本網觀點。原文刊於荷蘭在線,按內容伙伴協議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