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玫瑰色的你 一一 專訪張懸

玫瑰色的你 一一 專訪張懸

(獨媒特約報導)第一次認識張懸這個名字是在2006年的時候,在唱片店聽到〈迷惑〉一曲。那時的感覺是曲風很清新,八年後的她已由小妮子成為現時不少樂迷及兩岸三地青年的精神榜樣。文藝青年嗎?那你就要聽張懸的歌。獨媒今次找來張懸談談對今個星期的香港音樂會、社會運動和生活態度等的看法。

「音樂是不需要學的語言,音樂比語言更有力」

張懸表示今次來香港舉行音樂會,和過往有點不同,往時在宣傳新專輯後就要離開,留在香港的時間不太多。「我不希望因為發表新專輯才來,而是希望多跟年青人交流。」她自言很珍惜來港的機會,而今次「無歌單」是一個新嘗試,由觀眾點歌,所以難免有點壓力。

張認為過往自己的專輯都代表了自己不同的階段,而作品中亦較少情歌,大多是講「人生」的歌曲。「不能不談到人生嘛,人生就是一場愛情。人與人之間都是愛情,而音樂作品從來就應該有不同的解讀。」她又舉例指內地搖滾教父崔健的著名作品〈一無所有〉,表面是寫愛情,其實就是影射政治形勢的意味。

走出千萬人群 往柳暗花明山窮水盡去

記者和張懸做訪問,感覺就像是上了一堂哲學課。問到對香港的感覺,張懸坦言過往沒有太多機會來香港。她自言很喜歡陳果的電影,因為很有香港的本土特色。「台灣人認為香港很好,香港人又認為台灣人很好。」但她認為台灣同樣有很多甚麼事都關心的人,也有很多甚麼事都不關心的人。

在過去的社會事件中,都可以見到張懸會在社交網絡中發聲。被問到怎樣看自己的影響力彷彿日漸增加,她苦笑:「過去一年其實感到自己很渺小,從來都沒有認為自己那麼有影響力。」張表示從頭到尾都是希望以一個歌手的方式,透過音樂去表達人生。

IMG_4706A

規則總是人給的牢 該隨波逐流或堅持目標

台灣社會近年有一種世代革命的說法,指台灣的青年對前途感到迷惘;當中也包括面對社會的不公義事情,如貧富懸殊問題及樓價上升,加上中國內地對台灣由自由民主到經濟及各個產業的傷害等等。用香港的術語來說,就是青年無法向社會上層流動,「上唔到位」。

「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在反服貿事件中,台灣立法院大樓外掛上這樣的一句標語。張形容革命就是推翻約定俗成,多思考自己的未來。因為不論社會和人類都要進步。她鼓勵年青人在面對問題時要多思考,「不要老是要別人的推介。不要整天都用上一代的思考方法,每個人都應該有自由意志。」

在訪問中,張懸再三強調獨立思考很重要。「我真的不認為自己有影響力,如果照你的說法,我倒是希望自己的影響力愈來愈少,因為那時大家都有獨立思考了。」張懸相信每人都是平等,而獨立思考就正正可以跳出傳統教育的限制。「獨立思考真的很重要,因為人生有不同的可能性。」張勉勵年青人為自己而活,才能有新的體驗。

「如果公眾人物沒有發聲,就代表他不關心嗎?」

在這個時間來港,無可避免被問及對台灣反服貿運動的取態。張懸坦言一般不會回答這種問題,因為不願意被人利用,被「無限上綱」,而她只是從關心這一件事的角度出發,沒有反或不反服貿的立場。事實上現時公眾對歌手藝人有愈來愈大的期望,要求他們為社會議題發聲,但張懸認為「太依賴公眾人物了」,正正與獨立思考背道而馳。「如果公眾人物沒有發聲,就代表他不關心嗎?民眾所以就不用關心嗎?」

此外談到近年台灣人對內地的焦慮的和香港的中港矛盾,張認為仇恨是源於恐懼,其實就是對自己信心不足或是感覺過份良好。「雖然仇恨在上一代不願意解決,但下一代就千萬不要跟隨;仇恨不能解決問題。」她認為人和人之間就是建基於尊重。

緬甸政治家昂山素姬講過:「即使你認為政治與己無關,政治也會主動找上門。」和張懸對談,即使有些話題不談政治,最後還是牽涉了在其中。「嫁出去的女,撥出去的水。你看,這是多麼絕望的說話。」張懸受青年擁戴實在不無原因,她有一顆關懷社會的心。「解放婦女也只是這一百年的事情,婦女有投票權是辛苦才爭取到回來。」那邊廂,有香港歌手表示討厭政治,而張懸談的已不止於政治,而是世界觀。

IMG_4718A

張懸談公民不服從

社會學家 Emile Durkheim 曾經講過:"Yesterday's deviance must become today's normality." 在訪問中,張懸都一直提著進步及改革兩字。從烏坎村、反核四運動、反媒體壟斷運動、同志運動到今日的反服貿等大大小小社會事件,張懸一直都沒有缺席。談到公民不服從,張懸表示從來沒有叫人不遵守法律,但是必須深思自己的處境。「面對法律,年青人應該有另外一個思考點,因為我們都被教育成法律的服從者。」

「法律不是為了保障大部分人的權益,而是保障生而為人的權利。生而為人就應該不服從,因為不服從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尋找真相和事實的全部;而真正的服從也只有自願性的。」

她再三強調:「我們必須思考當代的事情。」張懸指台灣近年在修改法律條文時,大多數人都認為政府是對的。「面對法律,其實是要提出意見,我們不一定要服從。青年和公民也好,發現有問題時便要去研究及調查。」她舉例如同性婚姻的問題,「不要受宗教、世俗和家庭等的限制,不妨先去Google 一下,從不同的領域綜合,才作決定也未遲。」

推介杜甫和李商隱的詩

張懸曾經提到,自己的夢想是希望寫一本喜歡的書。不過她表示近一年很忙,希望有機會才慢慢寫。而問到有甚麼書籍推介予年青人,她認為不要找太難的書,也不要找太簡單的書;應選比自己程度以上,「看了會想事情、會有一點疑惑,不見得一下就明白的東西」。「我自己認為杜甫和李商隱的詩都非常值得讀。前者平實並富有關懷社會的意味,後者則有很多隱喻,旁敲側擊,很富反思的空間。」張懸表示,近來較多看新聞文學、戰爭日記和內地作家余華等的書。唐詩和小說,記者倒很少聽到香港歌手有推介過文學作品,潮流名牌代倒是多不勝數,難怪一眾真偽文青都被張懸迷倒。

訪問:麥馬高、劉軒
攝影:吳卓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