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在野︰一場自然與自我的對話

填海、基建、搶地,香港彷如向郊野和生態宣戰,香港還剩下甚麼呢?巍峨的高樓、宏偉的跑道、連綿的村屋,這是我城的所有?

攝影師尹子聰書展的新作〈後都市化︰香港郊野消失前的10年1遇〉,用影像、雙腳和文字為我城的10年留下紀錄。10年前,開展〈後都市化〉的計劃,走遍香港的山頭之旅,凝住山上風光,十年後,再踏征途,重用19天走遍134座山頭。風餐露宿,披星帶月,走入郊野,片刻離開帶來文明的反思? 談自然,不單是保育,也是內省,走入荒野,回到最基本的生活,想起一代宗師的金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回望城市的風光,為郊野留下光照。書中,尹子聰記下旅途點滴,四分之三的香港郊野,融合攝影和行山,回望本地山川,喚起大眾保育郊野。

十年人事幾翻新,攝影改變人,人也改變攝影。攝影為業的尹子聰洗盡鉛華,帶Holga 相機,手提電話與Trailwatch的App,紀錄每日行程、背上簡單行裝,開始挑戰自我的歷程。

活得簡單不容易

尹子聰為保育去得好盡,從文明到原始,只是旦夕之間。簡樸,已很遙遠,淪為生活品味和消費的同義詞。看着尹子聰的旅途,明暸人在野需要甚麼。

生活的恐懼,沿於不了解。解決問題原來最簡單,常識罷了!城市的溫度,陰晴冷熱,都控制在冷氣的遙控器中。人在野,存活只能靠自然,尹露宿在在602米的黃嶺,感受零下的寒冷低溫,身體瑟縮在Bivi Bag睡袋,徹夜未睡。頂住寒風,救星原來是旭日初升,陽光帶來溫暖,彷如重新。故事的有趣,正是給予想像,棲居山野,原來公厠是「五星級」的家。缺水、缺電、缺食物,寒夜摸黑狂奔,拼命找尋公厠,換來清水與乾風機,可取暖和乾衣,而夜宿廁格,更是抗禦寒夜的最佳方法。遇上野豬、身陷風雨...看尹的故事,也是港版的山野求生秘笈。

山野中,得失,不足道。為喚醒公眾,攝影創作,尹子聰去得很盡。

10年1遇,卻目睹美好消逝

尹子聰走遍香港的郊野,跟10年前對比,山野、城市漸漸面目模糊,不禁問,香港為甚麼會這樣呢?

征途的第15天,他走到歌賦山面目全非,豪宅佔領山頭,拿起相機已被保安警告。行在龍鼓灘旁的山頭,陣陣的惡臭,舉目的垃圾,堆積區前,不得不反思消費與文明。

曾幾何時,郊野公園是屬於市民,現在卻要爭取保育,起屋、發展、擴建堆填區,千百樣的藉口,大浪西灣、海下、白腊,火頭處處,到處告急,城規、申述、環評,過去的專業語言已走入尋常百姓家,見証公民社會的成熟。十年以來,市民的保育意識不斷進步,政府卻停滯不前。10年前,我們有廸士尼、數碼港,大白象工程,今天,還有高鐵、新界東北、三跑……

耳聞不如體會,尹子聰帶領我們重回自然。曾幾何時的50年不變,卻悄悄在變,尹子聰用攝影和登山,細訴我城的大小變遷,回望城市的作息、呼吸。手空空無一物的發展者,何時才明暸郊野的重要。

圖為︰尹子聰在獅子山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