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們來自工廈》新書出版

猶記得2009年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到「活化工廈」,記得政府有「提邊樣死邊樣」的才能,記得曾蔭權長相如鼠。


翌年,參與經營的 live house 與工作室同時搬到一棟建於 70 年的舊式工廠大廈。樓高八層,失修,沒有保安,大雨時會在石屎間滲進黃水,有鐵銹味,是老鋼筋的味道。

遷入前已有裝修,看出前身是數個不同形狀大小的辦公室,像七巧板,堆在一起成為大廈其中一層,那年還沒有發明「劏房」一字。唯有六樓不同,一大片三千多呎沒有間隔,聽說以前是製衣廠,我們就想像那裡坐滿車衣女工的模樣。衣車都移走了,倒是有一架像醫院的病床放在中間。



那兒是危樓,又有鬼故事,但因為便宜,我們就喜歡。



地下是車房,三樓、五樓全層是 band 房,六樓是 live house,八樓住滿了人,其他層數是貨倉。看一棟大廈,也就看見一條街,看見整個觀塘工業區。因此我們對外說觀塘三百多棟廠廈,有過千隊樂隊,靠估,沒有人能有準確數字。



友人爬上路牌用噴漆改寫「觀塘藝術區」,在街上掛起「Band 仔村」,在海濱天橋底搞「游擊」,是後來的事了。



來 live house 演出或看演出的外國人,都會被那個有四十年歷史全手動升降機吸引。因此在抵抗工廠大廈被強行仕紳化的過程中,我們用舊式手動升降機作為標誌,直接寫上「我們來自工廈」,印衫,印貼紙。有時就是這樣,太熟悉就不覺精彩,要借第三者的眼睛來欣賞那滿是油污的升降機;也要借助政府苛政,我們才知道此刻正身處孕育創意文化的綠洲。



如今整棟工廈經歷過地政署整頓、業主大幅加租後已面目全非。其中一個大業主「理想集團」,還乘九龍東發展之勢,「金蟬脫殼」,騰出觀塘總部,改建成提供 174 間客房的酒店,於 2015 年啟用。不久將來,我們便會由去九龍塘進入到去觀塘「爆房」的時代了。

如果數年間的抗爭運動有甚麼功績可言,其中一樣應該就是成功揭穿政府「活化空置廠廈」的謊話。記得他們曾經都說「活化工廈」能幫助「六大優勢產業」與及當中的「創意產業」吧?如今大話也說不下去了,乾脆直接跟你說商貿區、啟德郵輪碼頭能帶動經濟。當德國越來越多人棄名車改騎單車、三藩市禁售瓶裝水、全球手工藝回歸之際,還只說GDP,還只說旅遊業,都甚麼年代了?



現在,《我們來自工廈》走訪廿多個在觀塘工作室, 由口號變為一本實實在在的免費刊物,實證觀塘工廈多元文化。相片外只有簡單數萬字,作為目前對九龍東發展的分析,略述文化藝術工作者與規劃以外的空間發展。內容輕巧,但算是為關心同一議題的出版、學術研究與網上計劃牽頭。



衷心感激與我們合作的文藝勞動者,祝大家長做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