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作品之死

此刻
隨身聽反覆播放著Marie Digby翻唱的Luna Sea的作品《Gravity》
我記得
在那個月亮最靠近地面的
值得被記住的晚上
隨身聽反覆播放著的
亦是這首《Gravity》

若我告訴您
在那個月亮最靠近地面的
隨身聽反覆播放著《Gravity》的晚上
我為了一件對世人近乎毫無意義的小事
感受到說不出的悲愴與愧疚
您會嘲笑我嗎?
「不過是一件比微塵還要細小的事
對世人近乎毫無意義的比微塵還要細小的事」
「只是一個業餘創作者的業餘創作
可否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那些在意我,希望我成長而批評我的人
會如此說吧
隨着這些人一個接一個的從我的生命中消失
猜想永遠無法被證實

『那個稱為「作品的核心」
或稱為「靈魂」的東西
極為重要
亦極為脆弱
必須像把初生的雛燕捧在手心一般珍而重之
稍不留神
便會在振翅翅高飛之前被活活捏死
無法挽回』

他們是故意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還是
真的無法理解?

假如時代的精神是空洞、公式化、市場至上
那麼,那些僅餘的、擁有靈魂的作品
便注定要成為
必須被排除的異物

看著那部面目全非的作品
我想起《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裡
因誤服硝酸銀而全身皮膚變藍的blue man
醫師的一個小小的失誤
使他淪為馬戲團裡被參觀的奇珍異獸
終其一生
都必須在歧視的眼光之下活著
然而這位blue man
起碼還擁有終結自身的權利
但作品,一旦被創造
就沒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假如時代渴求的是商品而不是作品
那麼,像流亡者般被放逐到主流之外
抑或有如浮士德,以靈魂殘缺的軀體蜷伏在地上
哪一種苟活於世的方式
能免卻最多的痛苦?

「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
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這齣由看不見作品靈魂的導演
只懂堆砌學術術語的空頭批評家
視銷量為最高真理的市場
聯合製作的小時代悲劇
演員名單上的最後一位
想必是「無法守護作品的作者」吧

這位當初以「沒法給孩子幸福 當初就不應該把他們生下」
控訴父輩的作者
如今也成為他口中的父輩了
只是,作品不會控訴
作品只會帶著腐朽的軀體
不朽地活著
直到作者死後
作者的子子孫孫都死後
依然帶著腐朽的軀體
不朽地活著

然而,作者的懲罰始終要到來
即使在許多年後
他也必然要承受魯迅式的自我拷問
這位曾狠狠摧毀弟弟的童年的哥哥
在《風箏》裡寫道:
「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
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
忽地在眼前展開
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
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即使在許多年後
當這位無法守護作品的作者
再次聽見Marie Digby翻唱的Luna Sea的作品《Gravity》
他定必會回想起那個月亮最靠近地面的
值得被記住的晚上
和那一件
對世人近乎毫無意義的比微塵還要細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