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農業,讓人活得有尊嚴——專訪農青劉海龍

(獨媒特約報導)

「畢業做乜好?」「農夫!」「你傻架?」

唔傻,他一點也不傻。

劉海龍(阿龍)今年26歲,中大地理系碩士畢業,碩士論文以《香港都市農業向多功能性的演進》為題,他是本土研究社成員和土地正義聯盟執委,決心把自己投向農業。

記者與阿龍相約在坪輋見面,走到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附近。前面有幾個人向記者揮手,「誰是阿龍呢?」和報上看到的阿龍相比,眼前的他皮膚黝黑了,剪了一個平頂頭,笑容依然是「四萬咁口」。阿龍從廚房拿來一個火龍果,身旁的女生幫忙掰開四份,「哎呀!忘了介紹,她是我太太阿水。」新娘子少了一份豔麗,多了一份純樸的氣質,蓄一頭短髮,戴了眼鏡,隨意地配搭T恤、長褲和人字拖。

田野姻緣

早前網上廣傳的農田婚紗照,主角便是阿龍及阿水,兩人由開始到結婚,也是在農田鄉郊。兩人拍拖時最愛穿梭於新界東北的村落,求婚地點在塱原米田,阿水也戲言自己「鐘意收菜多過收花」。

婚紗照其實也有「運動」考慮。那時剛碰上向城規會遞交反對東北規劃申述書的截止期限,所以阿龍希望藉這輯照片為運動出一分力,讓大家知道香港還有這些美麗的地方,「我們為何要摧毀鄉郊起樓後,又要特意飛去台灣、日本影婚照?」他們結婚時更在坪輋導賞中心辦盤菜午宴,寄語眾人一起齊心守護新界東北。

家人支持

除了一個家人是從農田找回來,其他家人呢?

阿龍自問參與農運「好好彩」,得到大部分家人的支持和體諒。阿龍媽媽只叮囑他「唔好整親自己俾人拉」。阿龍說自己在農運中的角色屬於後援位置,媽媽亦身體力行支持本地農業,會幫襯婆仔買本地菜。阿水的家人則較多顧慮,談到這裡,阿龍沉默片刻,收起笑容,「我不覺得參加農運是一個包袱,如果我們連自己家人都說服不了,怎能說服社會呢?」

由紅紅綠綠的沙律菜束成的花球,不但好看還好吃呢!

拯救地球

阿龍的碩士論文雖然是農業研究,但當初大學選科時,阿龍對農業可謂一竅不通,只有一顆「拯救地球」的心,希望日後投身環保工作。這顆「拯救地球」的心,自然與成長經歷相關,阿龍童年在元朗大棠的生活,每天都與蝴蝶、蜻蜓作伴。後來舉家搬到天水圍的屋邨,頓感城鄉差異,思考城鄉之間如何共生共存。一直到他參加了馬屎埔村的農場導賞團,驚喜發現「永續農業」就是其心目中可持續發展的範例。

讀得成書

「小時候長輩總愛威嚇小孩說『讀唔成書去耕田』」,阿龍說。阿龍碩士畢業,算是「讀得成書」吧?但正是因為他「讀得成書」,對農業體會更深。他直言農夫是一種崇高職業,與醫生不相伯仲,「常聽說醫生救人一命,但如果食物出問題,我們一樣會病會死。」他慨嘆現時主流意識形態是「地=樓=錢」,人們忘記了土地孕育生命的可貴之處。

要有尊嚴

在研究的過程,阿龍談到很多農業在城市中的功能,但他最看重的是人的尊嚴。「連食一啖飯都唔肯定是否安全時,人好難過得有尊嚴。」而且,勞動要有尊嚴,鼓勵多元就業,「上一輩從事種植、養殖、工業的專家,因為香港經濟轉型而無用武之地,被迫轉行做保安等工作」,阿龍直言不想「保安是技術勞工的墳墓」。他堅信農業的價值不止於買菜收入,「農業作為第一產業,能推動整個產業鏈,包括零售、運輸、食物加工、廚餘回收、農業研究等。」

自給自主

教科書告訴我們,內地提供食物予香港。阿龍則認為,香港人在「食」方面,不應依賴大陸,稱既然兩地政制不同,在政治上有那麼多爭議,「為什麼我們仍要將決定民生的權力,拱手相讓給一個我們不太信任的地方呢?應該『一國』時不『一國』,應該『兩制』時不『兩制』,眼見中國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廣州都有制定食物自給率,但香港卻沒有仿效。」

無地可耕

要搞農業,當然必須先要有地。

漁護署是名義上發展農業的部門,但實際上卻「自閹」了,原因?農業最重要的土地,可不在漁護署的管轄範圍。

阿龍眼中,香港農業其實「有價有市」,本地農夫能自食其力,但不管當局為農友提供幾多基礎建設、技術支援和低息貸款,如果無法保障農友安心地在同一塊土地上耕田,所有投資都會泡湯,「現時香港農夫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隨時遭收地」。難怪漁護署推行的「農地復耕計劃」成功個案偏低,輪候時間緩慢(平均需要3.5年)。發展新界東北的消息一出,地主亦寧可賣給發展商囤地,也不願租給農友耕田,「其實好多人想耕田,但無地可耕。復興本土農業的關鍵,在於政府能否下決心指明農地只作農用。」

保衛東北

香港現存活躍的農業帶只剩下新界東北、元朗南和錦田八鄉。雖然立法會財委會已強行通過新界東北前期撥款,不過阿龍並未放棄,他認為這場運動相比反高鐵護菜園村時,更能引起公眾聚焦農業議題。「它挑戰主流的城市發展方向,但我們是否需要堆土機式的新市鎮呢?」他希望這是最後一仗,「如果抗爭成功,保得住農地,復興本土農業就有一線曙光!」

農業學會

除了研究、直接參與農業運動外,阿龍又嘗試在大學推展教育的工作。

阿龍以「老鬼」身份,與另一名同學成立近年學界首個關注農業的屬會──中大農業發展組。由於香港沒有農業大學或農業範疇的學科,所以阿龍認為「值得搞」,但自嘲屬會仍處於「BB班」階段,主要以體驗型活動為主,例如探訪農夫、在塱原插秧割禾等。他希望屬會能長遠發展下去,「透過換莊,讓新一代認識本地農業。」

陶淵明記

坪輋的藍天白雲與原野

阿龍與阿水理想中的生活又是怎樣?

阿水笑指自己天真,在馬寶寶社區農場上過耕種班後,曾一度有當全職農夫的憧憬。她又說自己從前一直渴望像陶淵明般「歸園田居」,但腦海裡只能想像紐西蘭的深山、牧場等畫面,沒想過能在新界東北找到如此美好的生活。

阿龍則期望將來「半農半研」,笑稱做一個「有得上網的陶淵明」。他倆不約而同地表示雖然跟陶淵明一樣對當權者失望,但不至於厭世歸隱,他們依然心繫社會,盼望繼續推動本地農業,實踐城鄉共生。

他們兩人希望在坪輋定居,「在村屋旁有塊細田種菜,過著自給自足的鄉村生活」阿水興致勃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