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佔領已成習慣

當佔領已成習慣

香港「佔領中環」行動進入第三個星期。白天,人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馬路上的人明顯減少。

大清早,佔領大本營金鐘不夠一千人,散落在干諾道中、夏愨道以及政府總部週邊,另有十幾個人守在特首辦門口;銅鑼灣怡和街只有幾十人,旺角的彌敦道則約二百人,或坐或卧;加起來不夠千五人。

此時清場輕而易舉,港府只需動用少量警察就可以完成任務。問題是清場之後怎麼辦?

一旦清場過程延宕過久,民眾就會從四面八方坐地鐵來增援。就算成功清場,但當天下午或第二天早上,馬路又會重新被佔領,公民抗命的手法更可能會升級。

10月13日早上五時許,大多馬路上的佔領者都還在睡夢中,警方竟在金鐘和旺角多個地點移除路障。有幾段路面重開讓交通恢復,但距離核心佔領區甚遠。

在旺角,醒來的佔領者成功阻止警方清拆彌敦道與旺角道交界處的路障;金鐘佔領者則於晚上加固路障,有人更用水泥築固鐵馬的基座。有大批佔領者運來竹棚,搭棚師傅在金鐘道往灣仔方向的馬路上搭起棚架陣,表示可以防止一般車輛進入。

通過這場尚在進行中的運動,佔領者心中播下反抗的種子,腦裡學會了抵抗的新形式,輕易可以捲土重來,開闢出新的戰線,持續增加警方清場的難度。

因此,港府不斷採取軟措施應對,一方面通過電視熒幕展示佔中對交通的嚴重影響,如阻礙救護車和消防車出動等;另一方面動員生意受影響的的士公司機、小巴司機找佔中者理論。

通過各個渠道,港府發動與論戰,向運動領袖和參與者施加民意壓力,希望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上週,學聯與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帶領的政改三人組會面破局,令人甚感無奈。這是近十年來,學生與港府首次對話。佔中和反佔中的僵持局面,露出可能化解的一線曙光。但港府卻取消對話,理由是佔中方面發起不合作運動。

其實,香港輿論普遍不看好對話的結果。佔中與反佔中的訴求南轅北轍,根本沒有共同的公約數,實在不知從何談起。學生的要求如梁振英下台、重啓政改等,是北京才能決定的事,跟港府無關。

在沒有收獲階段性成果之前,學生不可能輕易言退;就算學聯下令撤退,很多民眾也未必會聽從。因為這是一場去中心化的運動,大部份民眾都是自發站出來,並不存在强力的領導者。

9月28日開始的佔領行動已變成一場持久戰;有商戶埋怨佔領行動影響生意,導致收入大跌;有學生與家長埋怨堵車,導致上學遲到;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會慢慢適應,顧客會回來重新光顧,學生會早十五分鐘出門。

每天,一到午飯時間,不少上班的白領就會走到馬路上,加入以大學生為主體的佔領行列。三個佔領地點的人數慢慢膨脹起來,起碼比上午多出四五倍;到了晚上,人數則膨脹到十倍以上。

馬路上的帳篷、遮陽的帆布,越來越複雜的路障,貼在牆上與欄杆上的打氣標語與漫畫,三五成群盤坐在大街上的人,逐漸變成香港都市景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