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雨傘運動帶來的藝術實踐

雨傘運動帶來的藝術實踐

在雨傘運動創造滿月的歷史時刻,除了反思真普選的政治訴求將在未來的日子如何延續與實踐;對於我來說,反省與審視藝術如何在雨傘運動的帶動之下,讓壓抑在社會裡的一股龐大的創意與創造性力量得以釋放出來,是極之重要的。

不需再著墨描述在佔領現場遍地開花的藝術創作與文化創意,各種媒體與社交網站都流傳著這些令人耳目一新層出不窮的作品,而到過現場的人的印象與感受一定更為強烈深刻。誰說香港人的文化程度不夠?誰就從未踏足在這一片文化與藝術盛放的土地上;誰就要為枉作這一時代的香港人而感到遺憾。

這場雨傘運動除了重新點燃了本港的市民──不理時政的與曾經一度政治失望的本港市民、和散佈在中國內地苦苦為民主爭鬥的道德與良知未至絕望的國人──對於追求更美好未來的希望與盼望;也使百年來壓抑在「文化沙漠」下的苦悶無聊的市民,點燃了對於文化、藝術與創意所帶來的品味、樂趣、官感與認知的享受、渴望與追求。

在雨傘運動的現場,我們有目共賭:香港本土從不缺乏文化藝術的創造者與創意的人才;香港本土也絕不缺乏廣大的文化藝術的消費者與受眾;香港唯一缺乏的是讓文化、藝術與創意生長與繁殖的濕潤的土壤,即空間。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因佔領而「空置」出來的廣場與街道,能使廣大的市民突然間膨脹了對於文化藝術與創意的熱情,也使文化藝術與創意忽然間如雨後春筍,在本土的百年沙漠上升起了一大片繁盛著文化藝術與創意的綠洲──我想到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少了「政府的介入」。

我也相信這次雨傘運動為本港文化藝術與創意激起的普遍性熱情、關注與影響,是政府再建設十個西九文化區也收不到的成果。因為政府建設的西九文化區(如同香港文化中心)──是政治正確的媚俗的藝術品的集中營──是為了住在太平山上與中上環市民的享樂與消遣而建築的;而本港更需要的文化藝術與創意的空間與普及,卻更應該為獅子山下更廣泛的香港人而建設。

行文至此,我想起文潔華教授在她的著作《藝術是唯一的理由》如是說:「美感從來就跟道德、社會以及政治活動掛鈎。它曾經附和、帶領甚至傾覆過其他價值而成為人文範圍裹重要的一環。美感價值是獨特的,但不是隔絕的,它並不單純而有實在和重要的影響力。」

Photography by Justin Chow
原刊於《物品》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