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以通識的技巧,足以回應對通識的批評-回應尊貴議員們

以通識的技巧,足以回應對通識的批評-回應尊貴議員們

保皇黨對通識科的批評不是第一天,對於某些尊貴議員以及扮學界代表的說法,早已見怪不怪。倒是其中不少評論,頗有謬誤,也是稍為細心,都可用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中所學的技巧看穿的。當下容讓我這小教師挑幾項較重要的分析一下(不包括梁美芬說有教師講粗口所以要取消通識的低水平意見)。也許朋友會說我「認真就輸鳥」,倒是免於梁議員葉議員說教師沒水平,也只好多寫一點。此文怕稍沉悶,讀者宜有心理準備。

評論前欠缺暸解

平常對學生說,評論時請先暸解清楚事件背景與來龍去脈,以至多翻翻政府、政黨、學者等權威報告,以免只有「吹水」遊談。然而,梁美芬在《環球時報》訪問(原文已不可考,只好引用轉載)時,說「好多通識科教師上堂經常提及內地人權同貪污問題,但對中國近十年嘅成就隻字不提」(註1),只是實際上,課程文件中已列明「生活水平和模式的指標」、「邁向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民營企業的角色、國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綜合國力的衡量」「民主政治建設」等議題。如果教師不教,就是失職,大可向校方或教育部門投訴,而不是課程本身的問題。同樣道理,難道要因為梁議員,就需取消立法會嗎?

此外,梁議員又指責太大部份講政治議題,其實通識科中很明確討論政治議題,就是今日香港的「法治及社會政治參與」部份。只佔六大單元12個主題的1個主題,又如何說多?又論及考試常講政治題目,也只是每年三條必答題當中一條必答題,也未見真的是很具爭議性的政治議題,如12年的「香港人對本地政治組織有甚麼看法」,只是單純的整理和歸納資料;14年的「透過示威遊行表達訴求有助提高香港人的生活素質」,更與保皇黨所說甚麼高深的政治沒有太大關係了。

邏輯謬誤、偷換概念

比如說,梁美芬在其經民聯網誌(註2)提及,「香港通識教育會舉辦模擬試,以佔領中環及公民抗命為題…評分員是馮偉華強調的『考評局延聘的專業評分員』」…「模擬試結果顯示,聯席(關注通識教育教育聯席,梁美芬為召集人)一直以來的憂慮,可謂不幸而言中。」

此說看似合理,當中卻充滿操作。比如說「評分員是馮偉華強調的考評局延聘的專業評分員」一句,翻查原文出自明報(註3),乃討論中學文憑試的評改人員,「考評局也從來沒有『支持佔中的教協評分員』,只有考評局延聘的專業評分員,他們有嚴格的專業守則須遵從,根本不存在學生要被迫政治表態的虛擬情况。」梁美芬即以此說香港通識教育會的評卷員等同於考評局延聘的專業評分員。

實際上,考評局自有評卷員挑選機制,包括以是否受培訓以及任教經驗作標準,評改前有足夠訓練指導,評改間亦有的隨機抽查與考核,並由試卷主任嚴格把關。而香港通識教育會作為民間小團體,與考試局耗費大量公帑以及聘用專家把關的嚴謹程度是否一致?

區區就曾於教學第一年便擔任通識教育會的評卷員,其時只是下午約一小時由該會副會長、業界大師黃家樑老師簡單講解,便每人批改20份完工。亦有學生取回成績時,發現有一整頁未經批改,而變成極低分(就是梁美芬提及的那一年)。區區無意於此攻擊黃老師及其會,只是必須指出,用民間團體與及考試局相比,以至將民間團體的批改混作考試局的專業評改,本就是偷換概念極不合理。

其二,梁美芬又說,在該評改下,「多達45%試卷出現兩次評分明顯不同的情况。聯席建議,要對同學公平些,高度行動性、爭議性的政治題不應列作必答題」。其實多達45%試卷出現評分明顯不同,也只能反映評卷員的培訓和共識不足。而評改有不同,便必然是不應必答爭議性政治題嗎?其他題目是否有類似情況?單憑一民間團體的數據與評卷,便足以否定一個科目嗎?當中也是找不到邏輯因果關係的,只有跳躍至自己想要的結果而已。

誤託權威

常諷刺某大學政治系「講師」(非教授)凡政治議題皆受訪,唯畢竟是政治議題,也算是學者權威。在課堂上,由於教學生用二手資料,他們主要引用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我經常提他們,就個別人士發言,必先考慮該人士是否合適。比如引用「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講第三條跑道,我常提黎廣德是工程師、長春社前任主席,便較合適。又或提及自由行出入境問題,則不介意引述「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的看法。倒是當下就通識議題,竟找小學校長講中學教育、尊貴議員評議通識,是否合理?很少見葉劉和梁美芬就教育議題有甚麼意見和貢獻,卻在通識議題上勇武起來,確實奇哉怪也。

比如說,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對於關顧其校的基層學童當然甚有貢獻。然而他亦評論通識發展不符原意(註4),也曾於其他訪問批評「教嘅唔識教,考嘅唔識考,讀嘅唔識讀」(註5),其實雖同為教育界,但試問小學校長緣何談中學通識?其看法的權威性也不攻自破。

又例如,梁美芬任召集人的「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看起來倒是很通識、很學界、很有說服力了。但細看之下,成員卻「九唔搭八」,比如有退休小學校長談論中學教師壓力,又有理科教師(註6)卻竟評論通識試題及考試報告。同樣,還有李偲嫣、李家仁醫生、報稱為「室內設計工程顧問」的西九新動力深水埗區議員林家輝(註7),統統是不相關之人。比較似樣的,也只有馬松森中學校長黃淑芬以及教聯會黃楚標中學校長梁兆棠而已(註8)。

我經常與學生說,「某報都有大學教授講政治,但卻係電腦系教授」,上述大抵同理。相較之下,似乎曾任中學教師、校長、校監的曾主席,以自己的教學經驗,說通識科削減政治內容的建議「蠢到不得了」(註9),更比較合理。

當然,專家講法不一定合理,不是專家的說法也不一定不合理。比如某由中國人民大學頒發法學博士學位的梁姓大學法律系教授,曾就法治發言屢屢失當。也有不少民間團體朋友,對個別議題深入鑽研,整理出很不錯的看法。倒是大家也須注意,看權威談論時也得多加思考與質疑了。

欠缺論證

偶爾會同學生傾偈與批改功課,都會質疑當中欠缺論證,流於「齋吹」,只是青少年,多加提點便是。但這情況卻竟見於史丹福大學高材生、未來特首(好似係)葉劉淑儀。葉劉淑儀議員說推行通識,使「讀其他科目大幅減少」,說「自從通識科於2009年推行以來,學生研習人文科目如中史、世史、中國文學、英國文學,人數大量減少,『學生越嚟越唔重視人文修養同埋多方面閱讀,我哋認為當年推通識科都係好爭議性』。」(註10)雖然我都好想相信「葉局長唔會呃你嘅」,但因著通識科批判的精神,還是稍作了調查。

上表為區區用考試局公開數據所計算的、2010年最後一屆香港中學會考與2012-14年香港中學文憑的部份科目日校考生人數佔整體考生數字的百份比。當中不算很嚴謹的,特別是會考的商業及會計學原理兩科,於新高中合併成「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企會財),故此比較上只供參考。

值得思考的是,中、西史,以及文學報考學生數目下降似是事實,也似證明了葉劉所說的情況。然而不少同工帶IES做問卷時常提學生的就是「相關不等於因果」(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推行通識科、修中西史文學人數減少,兩者是否有因果關係?

數據帶出的問題是,假如修通識使修其他科人數減少,為何減少的是中西史文學,而不是減少經濟商業會計?大家在圖表中可見,中史減至四成考生,然而經濟卻仍保留了六成考生,企會財與會考會計相比更達九成!

原因何在?區區揣測,大抵是新學制由一般學校會考報8科(中英數以外修5科)改成「4+2」,即中英數通識外只報讀兩科選修科。過往選修多,報考不同科目的人數自然多;當下選修少,則報考傾向的現象自然出現了。在不少中學見到的情況是,學生傾向報讀商科,故學校開辦經濟和企會財更多,反大大擠壓了傳統文理科的空間。葉劉所言「唔重視人文修養」,本是香港這個經濟城市的因,而不是結果。

修讀其他科目人數減少的關鍵在於新學制,而不在於通識科。這種分析,其實認真去問業界,也會得到類似說法。我這「令學生知識水平下降的通識教師」也能做,資料在考試局網頁公開隨手拈來,相信葉劉的新民黨、匯賢智庫,以及其受薪議員助理都識做。不去好好做調查卻胡說八道,就連當今的中學生都不如了。

因此…

說了這麼多(雖然懷疑無人睇完全文),歸根究柢,就是網友喜引偉大的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關心教育的尊貴議員與其他人們,請做好榜樣,不要未經調查就亂講,也不要為了達成政治目的而犧牲香港教育。

所謂通識的技巧還是標題黨見笑,但通識科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批判質疑、學會有理有節地舖陳自己的觀點。拆解語言偽術,是功德,抑或罪惡?視乎對於誰吧。對於當權者來說,智慧之樹,也是啟蒙之罪,通識科當然得萬箭穿心。但守護通識,也是守護對下一代的培育,也是守護香港是否得落入愚民社會的未來。

註1:政情:梁美芬教協 又爆通識口水戰

註2:訴諸情緒 無助通識科討論 (梁美芬)

註3:馮偉華﹕勿為追擊通識科而抹黑教師

註4:梁紀昌:通識浪費師生精力需檢討

註5:梁紀昌:反對必修通識科,「教嘅唔識教;考嘅唔識考;讀嘅唔識讀」

註6:梁美芬:通識報告「肥佬」 促考評局澄清

註7:深水埗區議員林家輝先生網頁

註8:建制倡通識去政治化

註9:明報即時新聞FACEBOOK專頁

註10:葉劉倡通識變選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