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勝負不只由天幸:評曼阿大戰(曼聯篇)

勝負不只由天幸:評曼阿大戰(曼聯篇)

誠然,是役比分的變數源自基比斯和施捷斯尼的一齣意外,但決定比賽走向的也包括曼聯戰術上的內容。要解讀這場比賽,不妨從以下幾道問題切入:

一,為甚麼雲高爾要踢三中堅?
拉菲爾受傷,鍾斯、伊雲斯和洛荷一概缺陣,連白蘭特也不可倖免。贊奴沙災難性的表現讓曼聯沒法照擺打出雙翼鋒陣形。如要睇餸食飯,後場擺出四個後衛、以腦筋短路的史摩寧作為領導,更沒可能擺大巴堵住對手進攻。

所以,即使後防缺人手雲高爾也要擺出3-5-2:名為三後衛,實則打五後衛輪轉防守,且中後場以卡域克為核心。費蘭尼作為Box-to-box覆蓋全場,而卡域克既兼顧中前場串聯和接應,又要兼顧中後場組織補位,非常累人,但目前只能這麼打。一方面,費蘭尼強大的身軀足以支撐他作為中後場的傳控點,另一方面,卡域克的無球接應走位和穩定的傳送也能夠保證曼聯順利地完成由後至前的過渡。由攻轉守之際,左右兩側中堅麥拿亞和布歷奇負責上搶和盯人,卡域克立即墮後補位,便能換取時間讓兩邊翼衛落位防守。這種佈置,和過往費格遜時代後衛線和中場線輪廓分明的英式平行站位大不一樣,防守彈性更高。

二,如何解釋開賽初段曼聯後防的亂局?
但理想和現實總是偏離。開賽初段三人中堅的協調和互相補位明顯是不足的。上半場曼聯的後衛未能有效盯防韋碧克,即如在張伯倫落底、韋碧克奮起頂頭槌之際,一眾中堅未對其進行貼身纏擾;另一方面,阿仙奴善用三中堅陣式的防守漏洞,屢屢送出致命的直線傳球穿透曼聯後衛的身後,讓山齊士和韋碧克發揮速度上的優勢。

阿仙奴的前場球員對曼聯中後場的封鎖是行之有效的。他們以體能不斷跑動、擠壓空間,對曼聯中後場形成封鎖。山齊士、韋舒亞、藍斯和張伯倫四人在韋碧克身後構起完整的防線,加上阿迪達偶爾向前頂防,進一步暴露曼聯中後場個人的出球能力差的毛病。曼聯後防連串的傳送失誤既使球隊無法反擊,更讓己方龍門直接受到威脅:迪基亞在上半場開大腳球失敗、讓韋舒亞有機會單刀射門,足以反映曼聯中後場未能有效抵抗阿仙奴的壓迫。

而且,在阿仙奴的嚴密壓迫下,即使曼聯後衛許多時候還可以破壞對方的進攻,但截下來的球卻缺乏一位沙比阿朗素式的球員,乾脆利索以個人技術一停到位,然後把它給處理得舒服妥貼。面對這個問題,卡域克難以兼顧,其他隊友也幫不了他紓困。

三,這場比賽的轉捩點是?

但是,阿仙奴也臨門一腳十分糟糕。此消彼長下,阿仙奴既浪費進攻機會也需要時間回復元氣,而曼聯後防球員也開始站穩陣腳,三後衛的輪轉防守隨即運作起來:一則卡域克在球隊需要進行高位逼搶時能夠果斷押前,落入陣地防守時和費蘭尼墮後牽制對方的進攻發起點——阿迪達和藍斯,間接為己方防線佈置創造時間;二則就是增加後場的人數優勢,通過壓縮空間和人海戰術破壞阿仙奴地面傳送的路線選擇和個人突破的行進空間,達致協防效果。

從上圖所見,朗尼、迪馬利亞、雲佩斯和卡域克構成了第一層防線,在對手推進時緩緩向後撤。四人裏卡域克既會盯人也會參與輪轉換防。至於兩位盯人中堅和兩位翼衛就要跟人,布歷奇和麥拿亞分居左右,雖不換位但必須跟人跟到中圈;兩位翼衛就要緊貼、追人到底,必要時可以追到球場另一側去,如上半場40分鐘楊格跑到己方右側緊追張伯倫便如是。

史摩寧潛質畢竟有限,所以只能發揮身體優勢做清波和補位的sweeper,但做不了統領後場的自由人。即使他帶領的防線千瘡百孔,但仍可以完成了10次對於敵方傳球和射門的封堵。

艾殊利楊格上陣的作用更是相當明顯,雖然我們不能就此論斷他比梳爾更勝任左翼衛。改踢3-5-2後梳爾必須頻頻押上,但他轉身反應慢的弱點暴露無遺。加上傷病未愈,對於張伯倫、卓伯斯配合的衝擊必定難以支撐。楊格戰術執行能力還好,上場後一整條直線不遺餘力的跟防,此際阿仙奴在右路的迂回和配合反而減少,只依靠張伯倫一味直線衝刺,這對於腦袋不靈活的楊格反而極大的減輕了壓力,因為這只需要他一味跟着跑即可,並暫時彌補了右腳逆足在防守反應上的缺點。直至臨完場前阿仙奴傾力反撲,山齊士頻頻往返右邊和隊友配合,艾殊利楊格正面防守和逆足防守的問題開始顯現,雲高爾才毅然讓布歷奇頂上踢左閘、卡域克後撤踢中堅,繼續收縮空間。

五, 朗尼、迪馬利亞、費蘭尼三人的使用?
費蘭尼的活動位置多數為中間偏右。他善用他的身體優勢成為前場的支點,不只插上禁區與對方中堅爭頂,更以胸停球、護球的技倆和坦克車般的衝刺力於右路引開對方防守,方便隊友(無論華倫西亞抑或拉菲爾)打進對手右側half-space。由車路士一役開始至今,雲高爾對費蘭尼的使用方法,簡直和愛華頓時代的莫耶斯如出一轍;當然,在某些使用細節上依然不完善。理論上他要釘在右路而不去左路,否則他到位率不達標;而且只要他多次去中路銜接過渡,多半以失誤告終。典型實例是韋舒亞受傷那次(下半場49分鐘)費蘭尼跑到後場區域接球,險些讓韋舒亞中路突破成功。

今場朗尼在三後衛陣式下對進攻發言權減少,更多時候在對手三十碼區域形成直接威脅的是迪馬利亞。

在這種分工下迪馬利亞不像一位純綷的翼鋒,而是像昔日的卡卡。上季安察洛堤在皇馬的佈置,是迪馬利亞從邊線區域發動進攻,而攻擊的是對方後場的腰位。迪瑪利亞高速中的扭動變向能力讓他能很好的把握帶球的線路,而且詭異的用波有時能把對手一擊致命,但欠缺的正是穩定性和節奏掌握,所以其威脅與卡卡相比不夠穩定,更多是即興的東西。而且,他用波失誤過多也很影響隊友的插上時機的把握,所以利弊俱存。迪馬利亞和卡卡的分別就在於,前者沒有卡卡的逆足,而且缺乏作為攻擊核心的訓練。卡卡能帶波睇人,在行進間觀察和決斷傳、帶、射三位一體,動作流暢、一致,對手幾乎不能靠準備動作判斷卡卡的意圖,反之迪馬利亞的路數比較易捉。能力決定命數,迪馬利亞終歸不能成為卡卡級數的進攻核心。

而朗尼承擔的任務基本可以看做AC米蘭時期的施多夫,跑到中場側翼連接駁腳、過渡,協助前線主力控場。與迪馬利亞相比,朗尼用波的威脅當然不在同一水平上,因為他帶波推進、背身護球的能力低,但雲高爾的佈置能善用他的覆蓋量,跑動、串聯、接應,降低中場壓力。有人也許會說,朗尼對球隊進攻的負面影響的確削弱了很多,至少雲高爾真正讓人看到了球隊相容朗尼的情況下還有成功的可能,而莫耶斯從未做到這一點。不過,大家忽略了雲高爾尚且有迪馬利亞,而莫耶斯卻沒有這客觀條件,讓朗尼回到擦鞋仔波的位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