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開發展郊野的犠牲與真象

開發展郊野的犠牲與真象

圖為被發展威脅的豐樂圍

日前,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官方網誌以「缺乏土地如何安居樂業?」為題,引用新加坡等城市的例子,指出本港土地不足,為「搶地」建屋,不惜向郊野和綠化地宣戰。上年9月,他亦曾試水溫,引用錯誤的數據,指郊野公園「是否全都不能碰、不能發展呢?」,雖然官方很快澄清,也引起牽然大波。近日政府準備施政報告,各政黨為解決「青年問題」,紛紛提出住屋的建議,郊野首當其衝,香港經濟民生聯盟提出開發百份之二綠化地帶的土地,並聲稱可提供十八萬個單位,不難令人想起地產商李兆基在年前提出發展百份之一的郊野公園可住上十萬人。官方也認可這種思維。「搶地」潮流,郊野到底是未來的土地儲備庫,還是現時的生態資源?

開發土地是政府施政重點,彷彿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出路,官商眼中,郊野難獨善其身。郊野公園是土地儲備,還是市民必需品?開發或保育呢?官商的默契與民間的想法存在落差,回想香港土地不足,是否真象呢?

現時有四成的土地受郊野公園條例保護,但另外三成的郊野空間將成政府開刀的目標。當中最岌岌可危要數綠化地和不包括土地。現時政府已計劃開發超過七十幅綠化地,超過一百五十公頃,預計興建九萬個單位,引來不少爭議,如︰延坪道綠化帶的改劃申請,城規會現已收到五千份反對申請。

綠化對城市的重要

香港擁有大量的郊野和綠化空間,使香港在亞洲綠色城市排行榜(Asian Green City Index)跟首爾和東京等亞洲大城市可以齊名,綠色水平高於亞洲平均水平。本地郊野空間,人均一百零五平方米,遠超亞洲其他城市的平均數(三十九平方米)。當中在土地的綠化和運用上,獲評級機構讚譽,位列在亞洲城市的首位

根據城大在二○一一年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研究,綠化空間對城市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有正面影響,改善生活與空氣質素,增加美觀,亦帶動房價上升。研究指出公園可過濾平均百份之八十五的空氣污染物,亦可減少市區的二氧化碳,降低高樓林立衍生的熱島效應。經濟方面,綠化地區能增加樓價達百份之十五,減少能源的消耗;美國芝加哥的研究,增加一成的樹木覆蓋率,可降低一成的能源消耗,減低冷氣和暖氣的需求。市民健康方面,研究亦顯示病人的房間面對公園,可加速治癒達一成,亦有五成機會可減少藥物帶來的痛苦。

盡早規劃將來人口需求

欲速則不達,現時「搶地」,最快也需要五年才有新單位供應。此時應重新檢視人口估算和土地分配,準確計劃房屋需求,才可徹底解決土地問題。人口統計和估算是規劃房屋、教育和醫療政策的基礎,但現時錯誤人口情況屢見不鮮,自二○○一年後,過去平均人口增長率不足百份之一,八百四十萬的人口目標需延至二○四一年才能達成。「零雙非」政策實施和單程証配額沒有用盡的前提下,未來人口估算和實際人口的落差只會越見明顯。開發土地前,必先釐清人口估算,才能決定土地如何運用。不然,求過於供,建屋災難帶來的郊野損失更無可挽回。

再者,發展郊野涉及龐大利益,四大地產商囤積約一千零二十公頃的農地,相等於新規劃的東北發展區。最後發展是為誰發展?郊野的農地囤積,發展前後,價格相差可達十倍甚至百倍,利潤可觀。位處保護區的緩衝地帶豐樂圍,本來是政府推動的「公私營合作模式」、長實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合作項目,後來保育團體退出計劃,長實繼續獨自發展 ,最後淪為長實的私家項目,就是一個壞先例。與其破壞生態,不如放眼現時可用之地,例如︰礦場、棕地、未設劃用途土地、政府土地、軍事用地及會所用地等共萬頃土地。這些土地未動用之前,不宜向郊野公園和綠化地下手,破壞本地生態,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如何運用珍貴土地,規劃將來需求比盲目開發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