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網絡小說帶領香港文化

網絡小說帶領香港文化

日前筆者走進書局,看到本地的網絡作家,結集成書的小說,已有幾十本之多;在小小的書店裏,幾十本小說佔去兩三架書架,已經成了一個獨立的分類。這些小說,銷情都似乎不錯,隨手一翻,有第二刷的,有第六刷的,更有已經拍成電影後的再次修正版。要找香港未來十年,流行小說的走向,似乎這幾十本小說,以及它們背後的論壇,可以給我們一個脈絡。要明白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亦應從這些小說出發,才能更明白他們的世界觀。有位商界前輩就曾言,他每個月都到書局,把暢銷榜上的書都買下來,以瞭解社會的想法。假如建制諸公諸女士能有這份魄力,也許很多所謂的世代矛盾就不會發生。

這些小說,有以全粵語書寫,有以書面中文寫情景,以粵語寫對白,慢慢約定俗成,成為了一種自有的文體。小說中的用語,筆者並非全部都明白:有一本純純的愛情小說,書名有個兩字俗語,筆者並不瞭解,直至公司裏的小秘書解釋,筆者才恍然大悟,害羞到耳朵都通紅了。假如是老一輩的編輯,也許會要求作者將書名改正。但既然這已經是年輕一輩的通用字眼,連小秘書亦覺得在大庭廣眾中,大聲唸出來是沒有問題,那這個詞語,早已成了年輕粵語的一部份,那我們老一輩的,也沒有什麼好反對了。有活力的文化,正應該有這種創造新詞的能力。

伴隨新文體而來的,還有一套新的生態系統。以前想當作家,只能投稿到報刊。而因為報刊能刊登的文字有限,所以必需讓編輯取捨;幾代以來,落選稿件有如天量。落選而放棄的作者,亦不知幾人。但在互聯網上,出版的成本是零,所以所有人都能寫,而且讀者反應,都差不多是即時的。故此會出現「爆post」(按:某論壇上,同一帖子達到1001個回應後,帖子就會鎖上。),而「爆post」就是有人氣的最佳證明。作者們受到鼓舞,亦有動力繼續再寫,繼續磨練文筆。到最後,長篇小說完成了,當中有價值的,就會出版,面對更廣大的讀者群。

資訊革命,最神奇之處,是它在製造了全球巿場之餘,又同時降低了寫作及出版的成本,令小眾及多元化的巿場,得以生存。也許香港下一波的文藝復興,就必需從這些隙縫間,茁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