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回陳茂波:研究郊野不如先研究你自己

回陳茂波:研究郊野不如先研究你自己

一個對土地使用認知缺乏的發展局局長,一直有不同民間團體或院校邀請你出席關於土地開發的公開論壇,你卻一一拒絕。潛藏良久,差不多到明年一月施政報告,然後你就開始在電腦前寫BLOG推銷開發綠化帶及郊野公園,是怕不熟書被當面質疑嗎?

就那篇「缺乏土地 如何安居樂業?」的網誌,本土研究社有以下 “Do’s and Don’ts” 的提議,懇請陳茂波局長還公眾對公共政策基礎事實的知情權。

(一)請訂立棕土優先政策和公開政府土地列表數據

民間一直不乏聲音,倡議政府在開發土地發展時,應採用「棕土優先」策略 (Brownfield First Strategy),先用現有約800公頃的已破壞土地—「棕土」,避免開發鄉郊「生地」。但一直以來,政府只以業權複雜、對營運者有影響,或基建配套不足等藉口回應。

其實房屋署曾於2013年提出研究用元朗橫洲一帶以貨櫃場和露天貯物場為主的棕土,面積約34公頃,以興建1.7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及後於2014年年中宣佈將計劃大幅縮減至原來四分一,並擱置收購棕土,改為在南面5.6公頃的綠化地帶興建4,000個公屋單位。事實上,收棕土不涉及毀人家園,政府可跟貨倉場主商研搬遷方案。再者,政府只要為公共用途而收私人地,可行使«收回土地條例»所賦予的權力去做,根本不用議價。政府連現有法例下可行使的權力也不採用,只顧向綠化地開刀,顯然是能而不為。

「棕土優先」已成為不少國家城市發展的一大重要策略,認同避免過度開發「綠地」為目標,推行例如基金資助的軟性策略,或法制要求的硬性策略等,逐步復修鄉郊環境,善用土地資源。香港特區政府連建立「棕土」數據資料庫和研究處理「棕土」的方法也迴避,土地發展政策根本與世界潮流逆走。

除了「棕土」,還有屬政府土地的短期批租土地的資料、軍營土地使用狀況、丁屋土地需求等資料也拒絕公開,憑甚麼說服人非開發綠化地不可?

(二)請研究並公開全港閒置房屋數據

政府一直以來,只參考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私人住宅空置率數據,指其4.1%的數字屬於低水平,因此迴避討論空置房屋的問題。但事實上,官方所說的空置率只屬於3%的「抽樣」調查結果,並非一套經由「普查」方法得出的數字。我們比較了«2011年人口普查»中私人房屋「有人居住單位」的數字(約126萬伙),以及«香港統計年刊»2011年中的私人房屋住宅單位總數(約145萬伙),可見其差額接近20萬,佔145萬的13%。「差額」不直接代表空置單位數目,因「差額」也包括:經常不在港居住的住戶的屋宇單位及被轉作非住用用途的單位數目,但問題是,政府從未考慮仔細普查各類狀況的單位數目。空置狀況不明,你不花精力先調查有多少既有單位可以善用,就急忙要向郊野公園及綠化帶開刀?

政府應認真檢討及優化現有空置調查方法,訂立清晰定義,公佈相關數據,為制定長遠房屋策略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讓公眾可一同構建對房屋居住策略的願景[註1]。

(三)別胡亂用外國例子

陳茂波又在網誌中以新加坡為例,指新加坡成功之處是「透過大規模填海」,可增加土地以「應對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需要」。

需知借鏡外國例子,不能單單抽取部分有利自己論點的個別政策,而不理其他關連政策。就如房屋政策,為人所共知的是新加坡有組屋政策,為當地逾八成的國民滿足基本住屋需求,但香港只有約五成住戶居於公屋或資助房屋中,自置或租住私營房屋的仍要面對各類不穩定狀態,房屋土地分配模式明顯有別。此外,就私人住宅,新加坡有實行非自住物業稅,不管是出租單位或空置單位,相關稅項亦在2014年1月起分階段調高,以增加一人持有多套房屋的成本,打擊房屋資源浪費[註2]。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並無被胡亂開發的鄉郊棕土、無浪費土地資源的丁屋,近年新加坡政府亦承諾遷移靠近市區的軍事用地和部分高球場,以騰空土地作其他發展。如今香港香港特區政府只顧走捷徑,只顧向綠化地和非原居民村開刀,迴避處理真正的土地政治問題,又是否合乎公眾利益?又請問在盲目開發新土地但其他政策不變之下,是否可確保房屋供得其所、為一般市民可負擔嗎?

我們懇請陳茂波:與其花時間寫BLOG打輿論戰,說市民阻礙政府研究開發綠化帶及郊野公園,不如認真研究自己既有的房屋與土地資源,為真正能說服公眾的土地發展策略而努力吧!

[註1] 詳情請見本土研究社即將發佈的「供不得其所:香港長遠房屋策略新視野」

[註2]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