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城規會系列】利東街變囍匯 政治高於規劃

【城規會系列】利東街變囍匯 政治高於規劃

圖:H15關注組成員(左二起)維怡、May姐、阿冼

(獨媒特約報導)城市規劃委員會於10月初開始審議新界東北大綱圖,城規會收到超過50000萬份意見書,其中90%反對,會議一直排至明年2月,但始乎誰也不認為城規會會真的否決大綱圖。城規會是否就是一個橡皮圖章?獨媒專訪數位城市規劃抗爭者,將以系列形式刊出。

當日的利東街,如今已經變成囍匯。當年有份參與保衛利東街行動、「H15關注組」成員維怡說:「一開始便對城規會沒期望。」雖然如此,他們確是走過在城規會據理力爭的路,除了在城規會反對市建局的重建方案,更透過無數的街坊會、家訪,在規劃師、建築師、測量師等的協助下,設計了第一個由下而上的「啞鈴方案」,自已規劃自己的社區。他們將方案提交城規會,結果自是遭否決。

差不多十年過去了,獨媒找來「H15關注組」成員回顧他們當年希望透過城規會制度改變政府規劃的過程與感受。十年過去,他們覺得只是在城規會制度內作用有限,「想不到竟然還有人玩城規會這個遊戲。」在市建局修訂後的利東街重建方案上馬後,當時上任不久,「好打得」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曾與關注組會面,林單刀直入的表示民間方案被否決,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換言之,政治高於規劃,亦絕對高於城規會。

IMG_1122

以人為本 拒納民間方案

回想當日設計民間規劃方案,May姐說居民確是以為有希望的。「我們很天真,以為計劃個個都贏,你又贏,我又贏,政府又贏,個個都贏,應該得啦,就一起寫了個計劃書,以為交給市建局的董事會,他們看過就會去做,其實這個計劃他們都有100億賺。」約了市建局,「覺得已經計過數,是可行的,如果佢咁都唔跟就係衰人,無理由成件事咁可行,佢都唔做」,怎料市建局就是反對「啞鈴方案」,回覆街坊說「收到你的資料,但實行很困難」。

「那時市建局本書大大隻字寫著『以人為本』,我們想『樓換樓,舖換舖』,地產商又有錢賺,又幫緊市建局『以人為本』,我們覺得是三贏」。他們以為單靠街坊找市建局行不通,於是找立法會議員幫忙,給市建局一點壓力。某次相約市建局與議員會面,「議員聲勢浩翰,罵到噴火,市建局官員只是坐在那裡,任由議員罵,他們根本沒所謂,被罵完十幾分鐘,就不用再應付。」當時各政黨都覺得街坊提出的方案可行,他們後來想,市建局答應會面不過是「做場戲」,事後局方當然沒有回覆,議員也沒有繼續跟進。

制度外的行動更要緊

失望兩次,關注組將「啞鈴方案」直接「入紙」(遞交規劃申請)城規會,其實也不是覺得此路行得通。「有機會去試總好過坐係度等。多一個機會反映問題,雖然做了也不一定是可行,但什麼都不做就一定沒有辦法。也許可以說,再去城規會只是一個手段,讓事件可以繼續發生。更重要是,我們在這兩年間舉辦不同類型的展覽、討論、講座等,使社會上更多人知道利東街正在發生什麼事。」沒有制度以外的行動,單靠城規會現有的途徑表達,根本無法帶來改變。

旁聽原來是睇電視

街坊認真地設計方案,開居民大會討論、籌集資金、找各界人士協助撮寫計劃書,「我們跟足城規會的指引,遞交計劃書,每個委員一本,單是印刷費用,一本也要百多元,更不要說要找些專業人士幫忙。」但根據城規會辦事程序,委員根本不需要亦不會和街坊討論他們建議的方案。關注組成員甚至懷疑,委員根本沒有看過方案便開會審議,猶如橡皮圖章。「到了聆訊那天,委員也不需要跟我們說話,城規會說『理想地』各委員已經看完街坊的計劃書才來開會,但開會一天,由朝早九點到下午五點,有很多個個案,利東街只是其中一個個案,你真的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看了資料。」

2000年初,《城規會條例》曾作修訂,聲稱是增加城規會透明度,不過從他們的經驗,關注組成員也感覺不到「透明度」,「委員連面具都不需要帶,就係惡曬,根本唔會理你。」「未去旁聽之前,覺得雖然我們沒發言權,但委員需要在居民面前討論方案,面對一班有血有肉的人,即使沒有良知,說法怎樣也不能太離譜。」但原來城規會所謂的旁聽制度,只是安排居民在隔壁看會議直播。當日居民不滿抗議,城規會委員寧願流會也不讓居民在開會現場旁聽。就是因為這次抗議,城規會為「順利開會」,將旁聽的「電視室」搬到二樓,與會議場地相隔十多層樓,到城規會「旁聽」會議的市民連委員的真人也不會見到。

最重要的表決過程,更是不開放予街坊,「委員也不會在我們面前表決,我們只不過在隔壁電視房,什麼互動也沒有,法律也沒有規定委員要與我們有什麼互動」。他們認為其實城規會早已有決定「感覺很多事一早已經決定了,只是到時他們砌什麼意見去支持他的決定」。

否決理由莫須有

城規會最終否決了民間提出的「啞鈴方案」,關注組認為城規會的解釋更是無稽,當年其中一個否決的原因,是城規會認為「啞鈴方案」的設計建築物韻律與舊區不協調。記者採訪當日就在關注組的辦公室進行,看著對面兩棟高得不見頂的「囍匯」,「你望下他們起的建築物,又跟舊區很協調?」

IMGP8201

另一個民間方案被否決的原因,是因為作為利東街大業主的市建局不支持居民方案,城規會認為可行性成疑,「但這並不是原因來的,城規會的決定並不是要令業主垂青。」那時協助街坊的規劃師更說,從來沒有聽過城規會在審議時,要考慮申請人將來是否真的可以建成規劃。在城規會的過程中,關注組看到的是城規會的虛偽,「他們反對我們的方案的原因,跟本也可以套用在市建局的方案上。」原本城規會反對「啞鈴方案」的原因,後來也變成了他們支持市建局設計的原因。市建局更表示有聽取關注組的建議,指市建局的方案有加入「啞鈴方案」的優點。

對於市建局後面的做法,近十年過去,關注組仍是十分憤怒。「市建局說他們的計劃書是吸取了關注組12個意見。常常說這裡是我們提議,那裡是我們提議,但那些其實是本身規劃的要求,根本不是我們的意見。關注組最重要的希望街坊就是可以在原本的社區繼續生活、保留街道等等,全部都沒有被採納,但他們就說方案有融入我們的意見。」市建局曾經也稱自己的方案是「啞鈴方案」,後來街坊強烈不滿,市建局才更換名稱。

「不要幻想他們會和你傾」

「H15關注組」用盡了制度內的一切方法,爭取受重建影響的居民能夠原區生活,雖然最終無法實現,但透過過程的經驗,關注組認為他們給予後來者很好的示範︰「不要幻想能在制度內可作出改變!」「H15關注組好似開了一個壞的先河,使往後的人也嘗試去城規會改變,但其實這條路是行不通的!」關注組成員維怡說,沒有其他社會行動配合,即使有多少支持或者反對都沒有用,城規會只會官僚地滿諮詢程序,再多的意見也不會理會。最重要的,反而是城規會以外的行動,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社區可以自己規劃」。

利東街居民與城規會交手事件薄

  • 2005年3月,城規會首次開會審議灣仔居民提出的「啞鈴方案」。城規會否決方案,並認為居民提交的建議存在不少技術上問題;以及市區重建局持有整個物業的50%業權,故對該建議的可行性存疑;而居民亦未有提交交通及環境的評估等報告。
  • 2005年7月,居民略為改動建議的發展方案,如減少保留舊樓的數目,由39幢減至35幢,另遞交一些環境及交通評估報告。但因城規會仍對方案是否可落實仍有保留而被否決。
  • 2005年8月,灣仔居民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市區重建局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行政失當,並計劃就有關項目申請司法覆核
  • 2006年11月,市建局推出盜版「啞鈴方案」,把利東街一段舊唐樓保存,設至步行道等,但沒有保留原有社區,否決居民提出以「樓換樓、舖換舖」的方式重建。
  • 2007年5月18日城規會討論市建局重建灣仔利東街方案,但居民要衝入會場要求旁聽及發言,會議被迫暫停。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擾攘後,最終宣布流會。
  • 2007年5月23日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市區重建局有關灣仔利東街的發展方案。

記者:文己翎
編輯: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