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粵環保吹民主風 香港勿開倒車

粵環保吹民主風 香港勿開倒車

文:香港地球之友助理環保事務經理周月翔
原刊於2014年12月23日〈經濟日報Green Forum〉

廣東剛於月中召開了2014廣東省環保組織年會,會上有幾十個廣東的環保組織參與。會上首次簡介了環保方面的最新政策,就是要落實「民主環保」,並訂出相當進取的目標,培育環保組織,目標是五年內增至三百個。冀可有效監督企業,疏導民情。要知道在內地進行非政府組織工作,一直非常敏感,忌諱處處,更莫講是境外的組織。今次打破禁忌,是政策的重大轉變,香港作為有多年推動環保經驗的城市,又屬珠三角地區,此乃契機擔當示範角色,促進粵港、以至帶動整個內地共同進步。香港地球之友首次成為主講嘉賓之一,某程度反映,省政府對此持相當開放態度。

汪洋奠基礎

粵港在環保問題上唇齒相依,香港人的飲用水、農產品、肉類和呼吸的空氣,都是來自內地,没有協調和配合,難獨善其身。而在內地,污染不單是民生的影響,甚至危及社會穩定。同環保相關的群體性事件數量,已經直逼拆遷。

2011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就提出民主環保,指出「充分尊重、擴展和保障社會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推動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就是要通過增加官民溝通渠道以有效疏導民意。2012年,珠三角率先將PM2.5納入空氣質量評價體系,香港緊跟其後,響應國策需要。在環團眼中,已是落後一步。

2013年汪洋調任國務院副總理,廣東省推動民主環保的步伐稍稍冷卻,但最近政策卻獲敲定,省環保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培育引導環保社會組織的意見》,目的就是為環保組織打造更廣闊平台,加強公眾參與。其中提出,用5年時間在全省培育扶持300個環保社會組織,打造3~5個規模較大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龍頭組織。

香港經驗可借鏡

現時珠三角的基層環保組織連同大學的環保團體只有約七十間,但據當地傳媒報道,真正註冊的卻是只有十多間。民間力量一旦得以壯大,將會帶來重大的改變。可以想象到時就不僅是做環境教育,還須監督企業排污、甚至監督政府政策。現時他們主要的問題,一缺資金,二缺行動組織力。前者,新政策下將發展環保基金會提供資助,後者,香港的經驗將是重要借鑑。作為主講題目之一,我代表香港地球之友分享了推動第三條機場跑道環評的經驗。廣東省的環保組織反應熱烈,因為有機會認識到香港的環評制度,看到環團的介入如何帶動公眾的參與,從而影響政策的制訂。而避免雙方硬碰硬,引發示威衝突。亦即是內地最擔心出現的群體性事件。

會上有團體即席取經,指廣州計劃興建的新地鐵錢將影響一片有重大生態價值的濕地,但多名專家卻和政府同一口徑,指影響輕微,堅持原有走綫。倘若此情況在香港發生,環團可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問得正著。環評制度上的設計,就是由環境諮詢委員會向環保署提供獨立意見制衡機管局專家報告,但事實卻是自廢武功,和內地接軌當了橡皮圖章。幸好,較內地優勝的是,還餘司法覆核一條路可選擇。這正正也是內地修訂環保法的目標所在。

廣東的環團發展還屬起步階段,走得多遠,難以估計。但環保是重大國策的需要之下,非政府組織的作用不可或缺,民主化的底線是任何組織的指向都是企業而非政府。認清這個框架,在官方牢牢控制下,廣東的民間環團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也是一個重大的契機。

無論如何,在發育和保育的角力下,廣東正力求制度的突破,謀求進步,但香港自己卻在倒退。究竟我們還餘多少東西可為人學習呢?當內地都開始明白,環保組織在官民之間發揮緩衝作用之時,特區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以拖延進程、增加成本為由,打壓民間團體以至立法會對各項基建的合理質詢,政府官員是否該多了解國情,清楚自身優勢所在,以確定甚麼才是真正的競爭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