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流行首爾》與不「旅遊」的旅遊節目

《流行首爾》與不「旅遊」的旅遊節目

最近將手提電腦搬到客廳用,因而偶爾看了幾天前首播的《流行首爾》。由於幾天沒看新聞,昨天才知道這個節目被網民鬧爆。百思不得其解,追看報導,發覺罪名如下 : 主持人杜如風港女購物狂,無厘頭兼多懶音 ; 物質主義,介紹購物熱點多過風景名勝,又疑似「曬命」地道出家中珍藏——我不是她肚入面條蟲,只能說是疑似。

結果我還是很疑惑 : 難道這些就是她被插的原因? 我沒必要為主持人辯護,作為一個觀眾去看,我的感想是 : 它是一個十分TVB的節目,飾以杜如風的無厘頭式導航——比如介紹一間café的食物,無端端唱句「當風箏遇上風」,使你摸不著頭腦而皮笑肉不笑,以及早已不是新鮮事的「物質主義」。

TVB式的旅遊節目,不離四字 : 吃喝玩樂。去日本嗎? 女主持曼妙的身材褢於浴巾內,浸著煙霧瀰漫的露天溫泉,背景多為櫻花或楓葉 ; 大啖長腳蟹和刺身 ; 去潮人熱點血拼。至於攀山涉水,橫越沙漠或極地,展覽大自然風光,又稍出了旅遊節目的範圍。它所建構出的旅遊概念,就是一個字 : 嘆。《流行首爾》只是將原來已有的物質主義再放大,以杜如風大顛大肺的介紹加以包裝,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既看不出新鮮感,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值得批判。

這個節目,倒讓我想起另一個同樣介紹韓國、包藏些微旅遊意味的節目 : 韓國的《兩天一夜》。嚴格而言,《兩天一夜》不是旅遊節目,而是以遊戲為主體的綜藝,卻巧妙地達到宣傳韓國旅遊的效果。節目中,大約六名韓國男藝人組成固定班底,於每集到韓國不同地方旅行,但製作隊只會給予他們有限經費,若他們在沿途輸掉遊戲,便得餓著肚皮,反之就可得到當地美食。

在韓國風景下,一群平日衣冠楚楚的藝人,為贏得一口烏冬而當街拚命猜拳、耍陰謀,笑料百出 ; 在全羅南道的筏橋摸蜆,一身泥巴 ; 在農場摘西瓜 ; 積雪成尺厚,還因輸掉遊戲而在野外紮營過夜。某集由其中一名主持人殷志源決定旅行地點與遊戲環節,他就決定去首爾的漢江公園,距離KBS電視台僅五分鐘車程。

這樣的節目也行? 行啊。它披著綜藝節目的皮,韓國美食與四季風貌,就隨著主持人的嬉鬧遊戲而入了觀眾的腦,是不必煞有介事去到不同名店朝聖,是不必正經八百述說名勝背後的史話。

2007年正式播放的《兩天一夜》絕不是新鮮節目,將之與杜如風的《流行首爾》相比,對後者亦不公平。但我認為重要的啟示在於旅遊節目的格局 : 要讓外來客對一個地方產生興趣,一味陳列好食好玩之處,便是最好方法? 《流行首爾》被插,焦點不應該落在杜如風「港女」、揮霍等指控,而是思索吃喝玩樂式旅遊節目背後的空洞、形式化。

當然,港式旅遊節目從來就是一場視覺盛宴,物欲橫流。坐在電視前的打工仔為養家賣身予公司,有幾何能像主持人般,彷彿有無盡銀彈,去世界各地做散財童子? 真正旅行時,派上用場的往往是網上分享個人旅行經驗的博客,或者是旅遊書。

如此,旅遊節目本身的意義,就很不「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