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地區政治系列】延續雨傘運動精神 美孚居民成立地區組織作民主深耕

【地區政治系列】延續雨傘運動精神 美孚居民成立地區組織作民主深耕

(獨媒特約報導)在雨傘運動期間,參與者一直強調即使運動結束,也要延續雨傘運動的精神。其中一班美孚居民自發成立了地區組織「美孚家.政」,要「傘落社區」之餘,希望能促進地區發展和民生問題外,更要「保住」區內民主聲音。

這班美孚居民最初只是在社交網絡的群組「聊聊天」,後來有感「志同道合」下相約見面,商議成立地區組織。「美孚家.政」召集人 Kenny 表示,派著數一定不及建制,所以希望能先和街坊打好鄰里關係。

batch_IMG_0445
圖:左為召集人Kenny,右為成員 Kitty

召集人:回到美孚後都要做民主流動教室

Kenny 自小學三年級已搬來美孚居住,他的正職是戲劇教育工作者,他自言劇場中人對時事其實相對較為敏感。早前的雨傘運動期間,他在佔領區留守了十多晚,並曾經三次開講民主流動教室。「在銅鑼灣開講時引來很多藍絲帶的謾罵,其中有件事好震撼。有些藍絲來罵到罵沒有東西可以罵,終於坐下來聽下。」事件令他有所啟發,決心在回到美孚後都要做民主流動教室。「我們是『光明磊落』,一定會搞更多大型社區講座,每個居民都可以參加,不會像建制派的活動只派飛予自己人。」

「美孚家.政」目前有11名核心成員,成員當中有美孚老街坊、律師、商人和文化界成員等等。Kenny 表示他們不止於關心香港時政,美孚的該區民生情況同樣重要。美孚中的區議員沈少雄早前被明報踢爆為經民聯黨員,而美孚北的區議員張永森更是區議會的長勝將軍,他自1982年開始連任九屆至今,他們和美孚南的黃達東共同成立了美孚曼克頓之友社。他表示,美孚需要改革及進步,「做唔到野就要退位讓賢!」。他認為美孚有很強的小社區元素,但因為「幅員廣大」令美孚人之間有種隔膜:「第一期不會去第八期。第二期又未必會去第四期。所以希望把美孚成為大家的美孚,到時自然會關心。」

batch_IMG_0455

辦地區論壇遭建制派「吹雞」包圍 「保住」民主聲音

另一成員 Peter 在美孚居住了三十年,是美孚的地膽。他認為美孚現時有很多問題,但區議員卻幫不到他們。「三位區議員淨係識搞飲飲食食及旅行團,不過很多老人家非常信任他們。而法團又拍住區議員搞,包哂啲飛。所以實際是派給自己人,有居民打去訂飛就話滿咗。」但令 Peter 最感到不滿的是在十一月尾的時候,公民黨在美孚舉行民主流動教室,但卻遭建制派「吹雞」包圍。「個次有百幾人嚟包圍我地呀,點解你地搞得活動,我們搞下講座都唔得先?」

batch_IMG_0442

圖:被其他成員稱為美孚「地膽」的 Peter

美孚新邨現時共有99座,共有13149個單位,其中第一期早在1968年入伙,屋苑各期近年陸續開展維修的工程。美孚家政成員之一的 Kitty 在美孚住了十幾年,她表示很感嘆,從早年由民主黨議員擔任美孚及北的區議員,到現在盡是建制派天下。她認為現時的區議員無法有效處理區內民生問題。「美孚其實已經殘舊,但維修公司用的料好易壞。管理處唔踢唔做,我成日要打去投訴管理處,要搵經理先有人應下我。」她指很多區內很多事都想「知多啲」,所以加入了美孚家政:「這樣才可保障自己的權益嘛!」

batch_IMG_0440

任建峰:希望自發的居民組織遍地開花

「美孚家.政」成員之一的任建峰為執業律師,去年在律師會中提出不信任動議,成功罷免前會長林新強。「好簡單,民主聲音不可以在美孚消失。」任希望「美孚家.政」的成立可以令自發的居民組織遍地開花。「歡樂滿東華都可以其他地區及屋苑都有,為何街坊性的民主組織不可以?」

美孚三區目前都是由建制派擔任議員,美孚南為民建聯的黃達東,該區甚具爭議,曾在2011年曾揭發「1屋7姓13人」的懷疑種票事件。任建峰表示,對目前的區議員的印象不太好,居民常常都見到管業處、法團及區議員一起搞「飲飲食食」的活動。「他們都會問,有問題例如維修的爭議時,區議員會不會站在我們這方去和管業處爭取先?」任透露,曾經看見民建聯竟掛出「成功關注」西九龍污水處理站飄過來的臭味的橫額。「成功關注你都講得出咁無恥,寫封信就成功關注?」

batch_IMG_0451

不會出選區議會 集中社區深耕

被問到會否被指成為泛民的「衛星組織」及為泛民拉票?任認為有政治取態是無可厚非,因為應該根據該區的實際情況去作選擇。「雖然美孚過去幾年的議席盡歸建制,但公民黨的確有做地區工作,搵其他人去選根本是不切實際,而且會有反效果。」他強調應該放下對民主光譜內不同組織的固執,根據實際情況去支持區內最有勝算的團體。他表明「美孚家.政」不會出選區議會,反而集中做社區的深耕工作。地區工作無可避免要面對居民,居民態度的冷淡或熱情對地區工作者有很多的衝擊。已經在美孚居住了十年的任建峰認為,美孚居民已經相對沒有那麼冷漠。「因為我們是街坊身分,好多街坊都認得,這個是優勢。」

記者:麥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