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自己垃圾自己扔 自己郊野自己救!

自己垃圾自己扔 自己郊野自己救!

當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關心發展郊野公園等議題時,有沒有發覺其實我們一向保護的郊野,也正悄悄地出現了許多迫在眉睫的問題?

 文學城新聞頻道
圖片來源: 文學城新聞頻道

放心,這裡不是香港;而是去年六月深圳的大梅沙沙灘,它遍佈了假期後遊客遺留下來的垃圾。但你是否仍天真的以為,香港的情況比這個較好?

此圖攝於大東山,然而這滿目瘡痍的景象也只是香港郊野的冰山一角。當大家質疑雷鼎鳴教授為郊野公園所計算的成本荒謬時,有沒有致力保護這片無價淨土?香港郊野的垃圾問題其實比這幅圖片所呈現的更為嚴峻,更為惡劣。

破壞郊野環境 造成各項污染

當山水相連的郊野公園充斥著大量垃圾,除了造成視覺上的污染外,亦會破壞生態。現時,我們的郊野公園孕育了超過3 300個品種和變種的維管植物,100種兩棲及爬行動物和50種陸棲哺乳動物(如豹貓和東亞豪豬),可說是香港的寶庫。但當郊野地區佈滿垃圾時,動物就有機會誤食人類所製造的垃圾,其中猴子和鳥類誤食不可消化的塑膠袋更是十分常見的情況,嚴重的更可導致牠們死亡。

有見及此,聯校地理學會於二月中舉辦了一個名為「地理人•清潔行」的義工活動,帶領中、大學生登上大東山清理垃圾。據觀察所得,山頂最常見的垃圾為煙頭。其次為紙巾及濕紙巾。食物的包裝袋亦為數不少,當中當然也不乏膠樽鋁罐等可回收廢物。我們亦偶爾發現有杯麵,鐵盆及衛生巾等。一路上,我們遇到其他志願團體跟我們一樣不遺餘力地「掃山」,也有行山人士向我們道謝及送上鼓勵,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動力。

然而,這活動比我們預期中艱辛。當大家沒有盡自身的責任,自攜垃圾下山,一個義工或清潔工人便要攜帶十人,五十人,甚至一百人分量的垃圾下山。若是他們不幸地需要在大東山或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等崎嶇的路段清理山頭,其艱辛程度更非筆墨所能形容。但是,這大量的垃圾從何而來?

郊野垃圾何其多 堆滿山頭如何躲

根據漁護署統計數字,自2008年起,垃圾量呈上升趨勢,增加了約三成。然而,郊野公園的遊客卻跌了一百三十萬人次。這組數據顯示近年來遊客丟棄了更多的垃圾。郊野公園的使用人士大多分為三類: 分別是遠足愛好者,一般市民以及遊客。第一類的遠足愛好者,不論香港人或其他國籍人士皆愛護大自然,珍惜這個遠離繁囂都市的後花園。第二類的一般市民雖大多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可惜當中亦有不少害群之馬會貪圖個人方便,隨便拋棄垃圾於郊野。去年十一月的大東山芒草便是個好例子。當大東山被網民瘋傳為遠足熱點後,便逼滿了遊人,根據蘋果日報報導,更有大專生專誠上山拍畢業照。最後,大東山成為了「垃圾山」。至於第三類的遊客,不乏慕名而來的高質素行山客,但窩蜂而來的內地客....你懂的。

雖然漁護署有聘請工人定期清理山頭垃圾,但這是否代表清理垃圾的責任落到清潔工人身上?這麽大量的垃圾清潔工人會否負荷不了?更何況會社民工工作室創辦人朱漢強指出,那些工人其實並非正式的清潔工,而是漁護署的一級及二級技工。他們除了清理垃圾外,還要負責植樹,修樹等更吃重的維護工作。然而,日益增多的垃圾,已佔據工人三成工時,多得過份。即使漁護署會根據不同郊野公園的垃圾量彈性分配人手,但當整體垃圾量不斷提升時,難道我們仍要大量的工人日曬雨淋,擔著數十磅的垃圾為我們「執手尾」?

提升社會關注 培養環保意識

就著郊野垃圾的問題,我們樂見不同的志願團體組團到郊野公園執拾垃圾。他們的行動除了在某程度上減少了郊野垃圾外,更重要的是成功引起大眾對此議題的關注。但歸根究底,最治本的方法還是靠我們的自動自覺。「Leave No Trace,不留下任何痕跡」,意指人們該對所處的山林環境盡應有的關懷與責任,將遊憩活動對自然的衝擊減到最低。這個源於美國的概念,在處理郊外垃圾問題上亦同樣適用。例如我們在遠足或露營時,應多用自備的飲水瓶來代替膠樽,以毛巾代替紙巾,從而減少製造不必要的垃圾。一旦遇到未能帶下山的廢物,如洗鍋水,便要在遠離水源或營地的地方把水分散灑在地上,減低對自然環境的傷害。

「自己香港自己救!」,「自己垃圾亦要自己帶走!」。希望大家不要依賴「外部勢力」,從自身做起,保護香港美麗而珍貴的後花園。

聯校地理學會是一個由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全港數十間中學組成的地理學平台。我們每年均舉辦野外考察、出版刊物、展覽、講座及不同比賽,務求拉近人與環境的關係,提升同學對地理學的熱誠,以至培育新一代對環境保育的使命感。

Our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kjs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