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流汗行海防道

流汗行海防道

不知從那時開始,海防道變得只有三類商店,奢侈品店,化妝品店及食店,而在行人路上只有三種道路使用者的型態,內地遊客拖著旅行喼在行,或者蹲在商店外在整理旅行喼,或者停在路中心高談闊論,當然,在午飯時間,還是有一些香港的打工仔,只是他們老早就失去了行人路的使用權而要與車輛一起走馬路,再看海防道上幾個書報灘,賣的也只有三種書,都是那些揭露共產黨黑幕之類的書,其次是風水命理書,當然包括長賣長有的咸書。

對於一般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來說,我們生活上的起居作息,跌序習慣都無可避免地要壓縮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環境之中,在這個工作,消閒,居住等東西都高度重疊的生活環境之下,能夠容納更多人走進來的空間其實是相當有限的,沒有人能夠具體地量化這個容量的上限,但不難想像,一個連容納七百萬人居住也太過擠迫的城市,居然有超過四千四百零二萬人次的內地旅客在進進出出,即是說,上年每一個香港居民的身邊,就大概有六個內地旅客在團團轉,還沒有算那些好像貨櫃的旅行喼,那香港人覺得自己生活上的跌序被干擾以至對過多的內地遊客有反感,應該是比有人拿著刀隨時要切生果吃來得更合理吧 ! 就算我們不計較生活上的干擾,也不用走到上水屯門實地觀察,單單走一轉短短的海防道也應該發現,不管是零售業,服務業,甚至是一個小小的書報灘,都一窩蜂地向內地遊客傾斜,這種過於單一的市場,無論如何也不能算是個健康,多元而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吧?

很可惜,香港人這些正常不過的反應,一般都被批評為仇富,放不下身段,不識時務,沒有包容,歧視大陸人之類的自大行為,只是我也討厭歧視,我當然也明白不是所有大陸人都是有破壞無建設 ,事實上我認識很多大陸的同事們都是非常友善開放,文明有禮,但正如我這些大陸的同事對自己的同胞胡亂打尖的行為都看不過眼,那為什麼對更不文明的行為有所反感,放在香港的處境下會變成是我們不懂得包容?為什麼明明是自己的生活受到干擾卻給人説成是放不下身段的自大?更無奈的是,這不單是政府,大陸官媒的批評,與你一起成長的朋友,甚至是家人也認同這些批評 !

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多少都被香港政府洗了腦 ,打從沙士開始自由行打救香港經濟(官員總喜歡掛在口邊的提完又提 …),到茶餘飯後香港藝人北上掘金大賺特賺的花邊故事,漸漸地在公眾之間建立起一種大陸就是商機無限,遍地黃金,香港不靠大陸就無法生存的印象,這種印象在自由行被誇大的消費力下進一步加深 (其實香港人在八十年代富起來的時候,何嘗不是這樣呢 ?) 。我不會天真地低估香港,特別是在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但由這種被放大了的公眾印象所形成的錯覺卻似乎令某階層的人有另一種判斷,加上中共大力的利誘與恐嚇,在既得利益群中就發酵出另一種價值來,這些價值在雨傘運動中與年青人所持守價值一旦碰上,一條社會上無法復原的裂縫就這樣撕開了。

在這條大裂痕之中,我只能夠從九龍公園那幾棵大榕樹才勉強認得出這條原來是海防道,走在這樣的海防道上,我欲哭無淚,只能滴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