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舊課本展示館」:利用舊課本說當代社會故事

「舊課本展示館」:利用舊課本說當代社會故事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寸金尺土,種種環境因素不容許普羅大眾收集舊有物品,這種香港特色成就了對六、七十年代日常用品情有獨鍾的劉智聰為他的收藏品於富德樓開辦了一間「舊課本展示館」,他表示過往只是利用網上媒體或與三五知己作小型分享,今次首次以展覽館型式展示其收藏。修讀室內設計並畢業於英國的劉智聰為自由攝影工作者,以城市為題材,願意耗上十多年以拍攝一輯照片,另以「舊課本」收集者自居,記者發現展覽館中展品包羅萬有,有舊式電話、舊式報紙、地圖、校園書桌等。館中更貼有用毛筆寫成的規則,充斥着工業期間的氣息。

batch_不同科目舊課本

圖:不同科目的舊課本

劉智聰:很多事物是無價 不能用金錢衡量

劉指十多年來收集舊物品的途徑多不勝數,包括:救世軍、二手市場(如:摩羅街)、慈善團體、政府機構、私藏或朋友送贈,甚至垃圾站等。問到以什麼準則收集舊物品,他透露作為一個收集者,很多時候都處於被動狀態,沒有選擇權,與一般消費者不同,不是到超級市場就能找到想要的東西。「一個收集者,很難知道到哪裡會找到什麼,要一直走不斷找,遇到什麼就拿什麼。」劉表示舉凡出現於六七十年代,殖民地時期的物品都能引起他的興趣,即使殘缺不全,也盡量保留,沒有翻新,只作簡單清潔:「很難衡量它的價值,不能用錢衡量,況且很多都是無價,有錢都買唔到。」

教科書是一種道具 以承載當代社會文化

收藏家數之不盡,收藏課本的人寥寥可數。有人收藏玩具,有人根據個人紀念價值選擇性收藏,舊課本在被收藏的清單上都排得很後,「我個年代既教科書可以傳俾細佬妹,近年既書每年都出新版,難流傳給別人,保留價值更低,遺棄書的人更多。」收集舊物品乃劉自小的興趣,那是什麼讓劉看上了教科書?全因他對教科書有一種截然不同的詮釋,並看進了更深一個層次。他收集舊物件到某一程度時,受環境空間所限,他必須作一些取捨,後來發現自己對校園及有關教學的東西最感興趣。他認為教科書是一種道具,承載着當代社會文化。「老師是藉著書本描繪真實生活。」停留在書本上的文字是沒有意義的,根據文字所反映的社會實況,配合真實的日常生活用品,利用不同面向說當代故事才是劉開辦展覽館的宗旨。館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書本逾百年,但劉表示主要收集六七十年代的書籍。「我好簡單,唔係學術性既人,唔係做什麼研究,冇咁偉大,只係做一個收集者,由別人告訴我背後既故事,令我或其他人有所得着。

batch_舊課室桌椅

圖:舊課室桌椅

劉智聰:如果展館有它的生存價值 可以一直營運至我死

「如果一件事值得存在於這個城市,自然有它的生存辦法。」相比積極宣揚及保留舊物的價值,他更選擇隨遇而安,沒有長遠且周詳的計劃,「呢到租到一年就一年,兩年就兩年,或者可以繼續做落去做到我死。」他相信有興趣的人自然會到來參觀並討論,更沒想過將展品賣出的問題,認為這是官方博物館的工作:「我只是關心舊物品所以收集起來,既然有場地就展示出來而已。」

batch_劉智聰求學時期校園物品

圖:劉智聰求學時期校園物品

batch_理科教科書

圖:理科教科書

batch_舊式電話

圖:舊式電話

batch_用毛筆寫成的展館規則

圖:用毛筆寫成的展館規則

batch_中華文國廿六年八月十號工商日報

圖:中華民國廿六年八月十號工商日報

batch_中華民國二年教科書

圖:中華民國二年教科書

batch_以「香港」為題的書籍

圖:以「香港」為題的書籍

batch_舊教材(2)

圖:舊教材

記者:鄧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