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公民黨──從七一來,往哪裡走?

  在零三年七一冒起的 幾位明星級大狀,終於組成『公民黨』,並在立法會內佔有六個議席,一躍成為會內第四大政黨。公民黨的出現,對於萎靡不振的民主黨、對於整個民主運動、對於 香港的政治生態、對於本地公民社會,既是衝擊,也是機遇。然而公民黨今天雖然炙手可熱,比民建聯更有資格自稱『最有前景的政黨』;但掃興一點說,剎那光輝 不代表永恆,回想當年民主黨初成立之時,又何嘗不是同樣風光?公民黨挾七一之威,風風光光的起步,未來又會往哪裡走?

意識形態是關鍵

  零四年的立法會選舉結果清楚顯示,幾位大狀是中產階層的吸票機。他們專業、理性、中產、精英的形像,填埔了本地『民主派∕中產』的政治真空位置,也得到了 較多具高教育程度和高收入的市民支持。然而大狀們得到的支持,其實建基於他們的民主光環、精英形像,和模糊的經濟和道德倫理立場。

  如 今公民黨以政黨身份加入政治遊戲,並以成為執政黨為目標;眾大狀和學者走在一起,更進一步強化了它精英、理性的形像。即使它沒有將『零七零八普選』加入黨 綱之內,相信也沒有人會懷疑它的民主立場,甚至有人希望它能取民主黨而代之,執掌領導泛民主派的大旗。但單靠政治立場作招徠並不足夠,一旦組成政黨,公民 黨將無法迴避更切身的經濟和道德倫理議題;而要成為執政黨,更必須具備一套整全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高瞻遠囑地指出一條香港應該走的路。

全民政黨的死胡同

  民 主黨和民建聯,皆以成為全民政黨作為目標,因而缺乏一套整全的意識形態;而由於加入者眾,特別是區議會議員選區和背景各異,越發展越無法在經濟、道德倫理 等議題上作出共識。結果在面對社會出現的非政治議題時,都只有三種面對方法:一,選擇一些『永冇死錯人』的立場,例如環保、反填海、支持公共事業減價、反 對官商勾結等,永遠政治正確,也永遠沒有人反對;二,變成雙重人格,例如同時支持減稅和加福利,只求兩面討好,卻變成兩面不是人;三,害怕得失選民,索性 裝聾作啞,例如在同志、世貿、性工作者、安樂死等議題上默不作聲,任由民間團體自己打生打死,自己袖手旁觀。

  現 時的民主黨和民建聯,一心希望成為跨階層政黨,以追求社會『最大公因數』為原則;加上選票導向,在處理有爭議性的非政治問題時常採取『西瓜靠大邊』的原 則,往往視乎民意向哪方傾斜才決定自己的立場(或決定有沒有立場)。這些舉旗不定、凡事不敢強出頭的取向,造就了和民間團體之間的疏離和不信任;而這些疏 離和不信任,也使他們在推動重大議題越見困難,於是陷進『越難越不做,越不做越難』的惡性?環中。

  新政黨定名『公民黨』,以『建造公平公義的社會為目標』,並『與公民社會發展夥伴關係』。但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本身不等同公平公義,意大利哲學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在《獄中書簡(Prison Letters)》 中指出,公民社會也可以淪為統治者實施霸權的工具。要建立一個公平公義的社會,不能做左搖右擺的和稀泥,而必須爭取公民社會的主導權。公民黨是否能不負其 『公民』之名,將取決於它到底是繼續走回香港政黨的舊路,還是決心以更進取的姿態、更明確的立場,走出死胡同,帶領整個公民社會向前發展。

(刊於二零零六年三月廿四日經濟日報)

http://blog.lamfa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