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救救巴比倫文明!

救救巴比倫文明!

日前再次有伊拉克的文物遭到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破壞,武裝分子剷平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位於摩蘇爾以南約100公里的哈特拉古城(al-Hadr)。這是在約一星期之內,繼先後破壞摩蘇爾博物館文物和尼姆魯德古城,「伊斯蘭國」又一項大規模的破壞文物行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烈譴責,形容是「文化清洗」,並形容事件已構成戰爭罪行。而伊拉克官員則再次發表聲明譴責,並且批評國際社會,對「伊斯蘭國」破壞文物的行為反應遲緩,令武裝分子的暴行變本加厲,呼籲國際社會正視問題。

武裝分子在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Mosul)大肆破壞文物,用搥子敲碎博物館內的雕像和雕塑,當中更包括有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時代留下的古蹟。另外摩蘇爾中央圖書館有超過10萬本書籍及手稿被摧毀,部分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稀有名單之中的珍貴書籍。

煇煌的兩河文明:巴比倫文明

談到伊拉克,香港人可能不太熟悉,更枉論會因其文物被毀而有所關注。其實,伊拉克今日所在的地區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這片富饒的土地曾經孕育了世界上幾個最古老的文明——包括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稱得上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兩河文明時代最早的居民是蘇美人,他們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來到了這裡,兩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們建立的。後來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繼承和發展了蘇美人的成就,使兩河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頁。當中又以巴比倫人的成就最大,故此兩河文明又被稱作巴比倫文明。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西里西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今巴比倫省希拉市(Al-Hillah)東北郊)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靠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爾,蘇美爾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

兩河文明距今已有約數千年時間,是十分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雖然有部份內容可能在現今社會顯得有點過時;但至少有部份還是經得起歲月的洗禮,並且成功保存下來且為現代人類所應用。

預見「法治」的最早成文法典:漢摩拉比法典

公元前1762年,一位名叫漢摩拉比的阿摩利人成為古巴比倫國王。他是王朝第六代統治者,是位勤於朝政,關心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的君王。在位43年間,使巴比倫逐漸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但由於每日要處理的申訴案件太多,到了應付不了的地步。他就命令下臣把過去的一些法律條文收集起來,再加上社會上已形成的風俗習慣,編成了一部法典。

漢摩拉比命令把法典刻在石柱上,豎立在巴比倫馬都克大神殿裏。法典後來也成為閃米特人其他各族如亞述人、加勒底人和希伯來人制定法律的基礎。該法典全文共3500行,內容涉及盜竊動產和奴隸,對不動產的佔有、繼承、轉讓、租賃、抵押,涉及經商、借貸、婚姻、家庭等方面,法典是作為神的命令,是為了人類的利益能受到公正的對待而頒布的。

另外,漢摩拉比對「法治」被有心人利用的可能性有所洞見,故於法典內詛咒了以後任何敢於篡改法典的統治者:「怨聲載道的統治,壽命不長,將出現連年饑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將毀滅,人民將離散,王國將更換,他的名字永遠被人遺忘……」。

法典對研究古巴比倫王國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正是依靠這部法典,漢摩拉比時代的巴比倫社會,成為古代東方奴隸制國家中,統治最嚴密的國家。這部法典現時保存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之內,是世上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

思想文化的載體: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幾乎和古埃及人同時發明了文字。他們用削尖的蘆葦做筆,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後把泥胚烘乾,成為泥板。由於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後來,波斯人由於商業發展的需要,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

高水平的數學發展及成就:算術、代數和幾何

古巴比倫的數學成就在早期文明中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古巴比倫人有豐富的代數知識,考古學家發掘出的許多泥書板中均載有一次和二次方程的問題,他們解二次方程的過程與今天的配方法、公式法一致。

還有,他們引入了以60進制,後來被希臘人、歐洲人所用,直到16世紀亦將這系統運用於數學計算和天文學計算中,直至現在60進制仍被應用於角度、時間等記錄上。

巴比倫的幾何學主要特徵更在於它的代數性質,它與實際測量是有密切的聯繫。他們已有相似三角形之對應邊成比例的知識,又會計算簡單平面圖形的面積和簡單立體體積。這些數學知識在今時今日大概只算是基礎數學知識,但相對於一個幾千年前的文明來說,真不得不佩服他們在這方面所達致的驕人成就。

至今所造成的文物破壞

至今為止,除了文章開首所提到的哈特拉古城幾近夷平外,早前武裝份子闖入摩蘇爾博物館內,粗暴破壞館內的雕像和藝術品,又以電鑽、大槌等工具,肆意破壞摩蘇爾奈迦爾城門上的亞述時代人首翼牛像,還有一些估計已有2,000年歷史,來自哈特拉古城和尼尼微城(Nineveh)的文物。

而今次被摧毀的古城哈特拉可說是無價之寶,它有保持完好、最遠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的亞述人遺址。其珍貴程度可與敘利亞古城Palmyra、黎巴嫩古城Baalbek相提並論。摩蘇爾大學古文物系主任Hamid al-Dschuburi早前接受德新社(Deutshce Welle)時表示,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

除此之外,近年值得關注的還有一宗,就是塔利班於2001年曾以「反對偶像崇拜」為名,炸毀了阿富汗境內的巴米揚大佛,事件當年震驚全世界。相隔十多年後,換成「伊斯蘭國」繼續上演毀壞人類文明遺產的悲劇,個中原因值得世人深思。

必須正視的人類文明災難

在伊拉克遭受破壞的文物屬重要的世界遺產,專家形容有關文物屬無價寶,它們不單屬於伊拉克,更加是世界的重要遺產。這些文物當中雖然包含了部份的重建品以及複製品,但仍有相當數目的真品;這些珍貴的東西一旦被破壞是永遠不能修復,具有不可逆轉性,故此沒有後悔失去的餘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形容破壞文物有如破壞人民身份認同,組織秘書長波克娃(Rina Bokova)早前表示「這種攻擊絕不只是文化悲劇,這也是個安全議題,因為這會激起伊拉克的宗派意識、暴力極端主義和衝突。」

事件至今雖然未有引起全球廣泛的關注和迴響,但這並不反映事件的重要性和嚴重性。人類文明歷史的珍貴遺產是有必要保留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它的歷史價值,同時在於它包含了身份認同、安全議題,亦是人生在世人類精神層面的重要資產,含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在今天本土議題當道之下,難道這不正正是個殊途同歸的重要議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