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澳門水貨「市場」:興旺與艱難

澳門水貨「市場」:興旺與艱難

同一個國家,內地與特區之間,一閘之差,煙酒糧油等副食品的價格和質素相差甚遠。這造就了水貨活動的興旺,水貨客從本地批發商「購貨」,然後裝成自用或盡量不被懷疑的情況下,過關進入內地後轉售予內地「收貨商」,整個活動有著固定流程,並標明賣出買入價格,水貨客就成為了兩地商戶貨物物流的「承運人」,當然,他們能賺取比正常稅金低得多的差額作報酬。不像香港某人大所說的澳門已解決水貨問題,而是這種在內地屬違法的活動,正變得更聰明和謹慎,同時仍十分興旺。

離關閘口岸只有兩三分鐘路程的彩苑商場及周邊的地舖,幾乎全是當貨品批發,更正確地說,這些貨是讓水貨客購買走私回內地。貨品種類包羅萬有,有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香煙、酒、奶粉、洗頭水等日用品、連盒裝飲品都有。

在附近周邊居住的澳門市民反映,水貨客活動一般由早上九時至晚上約十時,交易、聊天、打包等,整天都十分嘈吵,有居民指一年最安靜的時間,就是農曆新年那幾天。另有居民反映,部份人在附近的唐樓梯間拆貨甚至大小二便,由於唐樓沒有管理處,「有D水貨客甚至跑到樓上一些單位交易,有D單位外面更裝上閉路電視」。除了噪音和安全問題之外,該區附近每日有大量貨車出入上落貨,貨物堆積在巷內,「造成不便之餘,亦弄得屋企內都是灰塵」。

《愛瞞》記者今日在關閘附近與幾位水貨客聊天,其中一位自稱有身份證,但有著濃厚鄉音的阿姨,她正在將剛買回來的一箱檸檬茶拆開放入自己準備的購物環保袋中。這位全職水貨客一天會跑好幾轉,每箱運一轉能賺16元,「如果嗰日好彩,一日可以賺百多元」,但她隨即嘆息,指「帶貨」看此簡單的活,錢卻賺得十分艱難。「現在很多內地人跟我們爭住做,每一元都揾得唔容易」。

另一位自稱來自江門的內地女子,她是拿著三個月期的探親簽證來澳。這種簽證意味著在三個月內她可以多次出入內地與澳門之間,除了走私活動是違法外,她藉著簽證來澳從事「非探親」活動,亦是違法。「我家鄉很窮,有人介紹我來走水貨,每幾個月我便來(澳門)做。」記者遇見她時,她正在走私「星巴克」瓶裝咖啡,每一轉她同樣能賺到十多元。她表示曾被內地海關抓過幾次,「如果是一般食品,只會扣留(它們)七天,如果是奶粉或煙酒,就風險很大,可能要罰錢或坐監,我地一般唔敢帶。」

「交易」現場所見,這些水貨客大多為中老年人士,以家庭主婦佔多數,更有人湊著小孩入貨和打包。如水貨客所述,內地人和本地人混集各自「揾食」,批發商會包裝成「貿易行」、「藥房」等,水貨客要排著隊購買適合自己及較高利潤的貨品,商戶可忙不過來。這樣的商業模式,導致該區的商舖並非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消費所服務,幸好澳門商戶密集,走不遠就能找到「可買到嘢」的商店。

水貨活動顯然對該區居民造成相當的不便,但由於澳門對這些貨品的需求並非太大,未導致像香港般將本地人的消費品搶走。而由於香港方面限制每人只能帶兩罐奶粉出境,「交易市場」在兩年前便轉移到澳門,《愛瞞》記者今日還見到有人將十多罐奶粉分批倒進膠袋裡,用兩地牌的私家車運往內地。

所謂內地加強打擊水貨活動,只不過是一波來一波去。澳門的水貨走私帶往內地的活動仍然興旺。水貨客靠著內地對自身食品商品質量的不信任、以及逃稅的利潤作生存。要打擊這些活動,相信不是只有把水貨客抓了就能成功;另一方面,在這個表面繁華富裕的賭城下,曾為澳門昔日經濟打拼的眾多中老年人,竟要靠走水貨過活。他們仍體魄不俗,年齡卻處於「無人聘用」的尷尬,如果可以有其他選擇,誰會甘願冒這風險的累人活呢?

攝影、採訪:岩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