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只有左手的鋼琴家──Nicholas McCarthy

只有左手的鋼琴家──Nicholas McCarthy

如果你天生只得一隻左手,能否想像自己可以彈鋼琴?麥卡菲(Nicholas McCarthy)證明了他只用左手都可以彈出美妙的樂章、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他畢業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曾在2012年擔任倫敦傷殘奧運會的演奏嘉賓,去年11月亦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演奏會的演出。

麥卡菲的經歷對我來說,不單是一個傷殘人士克服困難、努力不倦達致理想的故事,他更同時給我們說明一個創意社會應有的條件,包括共容、接受多元化,這樣才能人才輩出。

麥卡菲有今天的成績,先是因為父母對他的支持和愛護。他天生只得一隻手,但父母並沒特別照顧他,也不會限制他的活動。他就像其他小孩一樣玩耍,包括不扶軚踩單車。有一次,他聽到同學彈奏貝多芬的奏鳴曲,很受感動,就對自己說一定要彈得同樣動聽。回到家裏,麥卡菲告訴父母自己想學鋼琴,但父母家境普通,買不起鋼琴,於是就買了一個舊電子琴給他。過程中,父母完全沒有質疑 過他只得一隻手,怎樣可以彈琴。

從此,麥卡菲努力學習。14歲時,他申請入讀音樂學校被拒,對方說學校從未想像過一隻手可以彈鋼琴,叫麥卡菲不要浪費自己和別人的時間。香港的傷殘人士都會聽到很多類似的說話。但麥卡菲沒有放棄,終於找到一間學校肯取錄他,讓他學習,直到他考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一間世界頂尖學府。香港有數以萬計家庭花錢讓子女學琴,考的就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評級試。

麥卡菲的經歷說明一個社會要有創意的話,先要有開放的文化,肯接受能力不同的人做一些可能超越今日大家所能想像的事。如果在香港,麥卡菲多數不會出現,因為家裏會勸他現實一點,做些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學校亦不會給他機會,會說「我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怎會懂得教你」,僱主、還有很多其他障礙都會告訴你「事情不是這樣發生,我們沒有見過單手的人彈鋼琴」。

其實香港很多年青人在追究夢想的時候,都會遇到同一命運。成人社會常告訴年青人,他們應該追求夢想。甚至很多時,我們會怪責年青人沒有理想。不過,當他們真的想表達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就會叫他們現實一點。

過去幾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於中學文憑試(DSE)考獲滿分的學生都只會報讀醫科、法律、商科等學科。當我們很狹窄地定義什麼叫成功、當我們的經濟和市場只會回報某幾個選項的時候,麥卡菲是不會在香港出現。

麥卡菲希望單手彈鋼琴,正正超越一般人想像,而他最終能成功。他更發現早於19世紀,著名的音樂家都有專為為左手彈琴寫的樂譜。另外,鋼琴家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失去了右手,於是他就邀請當時的作曲家,好像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浦羅哥菲夫(Sergei Prokofiev)和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等,為他專門編寫適合左手彈奏的樂曲。麥卡菲還學習把普通的作品改編,令他能夠表演的樂曲非常多元化。他剛於3月9日在倫敦舉行了一場演奏會。

在香港,有心人如黃英琦成立了MaD創不同協作,讓青年人告訴大家,他們的理想是什麼。

(本文原為商業電台聲音專欄《評天下‧莊陳有》,此為文字版)

莊陳有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