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城市規劃與郊野:償還過 才如願

香港城市規劃與郊野:償還過 才如願

圖:守護大嶼聯盟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當世界的城市都在想方法增加綠化空間,我們的政府反其道而行而要縮減綠化地和郊野公園。「郊野公園」只是那四成地方的統稱,我們無法否定四成土地是佔頗多的比例,但又無法承認這個「多」為城市帶來是弊多於利。對於不行山的市民可能很遙遠,但它又確實跟我們的社會變遷和城市規劃緊緊結,說是香港幾百萬人的資產不會錯。

英國政府在接手香港的時候形容香港為"barren rock”,一塊光禿禿的石頭。翻看舊照片,除了鄉村的風水林,確實未見有幾多樹。戰後的山野凋零,只剩下村後的果樹林蔭一片翠綠茂盛,至今各鄉村的風水林則因為滿佈值錢的受保護植物而名滿大陸。因為原居民封村將原來山嶺之間四通八達的路拆得四分五裂,我才發現戰前山林之間的鄉村步道成為旅人喜愛步行的古道。六七後的郊野變成維穩公園,是工人及學生一個重要的娛樂所,亦即現今退休人士一輩的樂園。1976年香港有首三個郊野公園,至今不夠40年已有四成土地為郊野公園或特別地區,亦是水塘的保護網和集水區。

郊野公園及綠化地絕對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樹林,而是配合城市高密度發展而有意留下的城市規劃。英政府到來先發展維多利亞城,即現今的中環半山一帶延至港島北及對岸的九龍半島。爾後在新界的新市鎮發展,直到以前定下來的西鐵、港鐵港島延線以及沙中線等都將城市化的地方有意集中,盡力配合以中環為中心。剩下的綠色空間及郊野作為對高密度城市的生態、景觀及公共休憩空間的補償。這種獨特的城規方式,帶來了世界獨有的交通便利和緊密結連的社區,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城市,更曾因此而佔據世界宜居城市第一的位置。

今屆政府以土地及房屋供應不足為題,用無辜去包裝,把問題歸咎前朝,說要解決我們就必要承受陣痛。會省思和檢討本來是值得高興,但不理會地產/發展商的囤地、村屋的隨意放任等等,而只是向部分為政府土地的綠化地和郊野公園動刀是哪門子的土地政策檢討?綠化地和郊野公園是現今高密度發展的補償,那我們今後又要如何補償要失去的綠色地帶?在市區多種幾棵絕育木棉樹嗎?我們又怎會鬱鬱生活在石屎森林,甘心讓政府把我們的賠償搶走。